雷锋:不曾离开,也从未走远——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出版的前前后后
丁晓平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又恰逢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全军进一步推动“学雷锋”常态化,七八十种有关雷锋的新书陆续面世,雷锋图书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而在目前全国出版社出版的七八百种雷锋图书中,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在去年的图书市场异军突起,首印10000册,在短短一周内即加印10000册,成为备受读者关注和追捧的新亮点,一年多来,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编外雷锋团》全景式记录了560名雷锋战友坚持50年“学雷锋”的故事。1960年,河南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每个人都亲耳听过雷锋的报告,有的和雷锋在一起开过同一辆车,有的和雷锋住在同一个房间开过会,有的和雷锋在一起读过书,有的专门负责修雷锋开的解放车,有的在雷锋牺牲后为雷锋整了遗容,有的还当上了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长……他们在陆续退伍、复员或转业后,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以一生不变的承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50年如一日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这些雷锋的战友,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普通干部、有的是打工人员,还有的是企业老板,他们有的下过岗、欠过债,有的挨过骂,受过冤枉,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但他们始终牢记老部队“走进来学雷锋,走出去做雷锋”的“团规”,始终牢记“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的誓言,“学雷锋,当传人”,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560名雷锋战友至今已经有200多人去世,但众多的中学生、大学生、干部群众、转业退伍军人和众多隐身的网友纷纷加入进来,传承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为了把“学雷锋”活动坚持下去,1997年4月,他们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至今已拥有13个营、4500余名成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先后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而邓州市也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雷锋城”,近年来先后涌现出647个“学雷锋先进集体”,连续8年被河南省评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诚如当地的老百姓所说的:“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在目前图书市场的几百种雷锋图书中,大多是有关雷锋个人的传记、故事、日记、照片、逸闻趣事等等,尽管有些图书在书名、结构或设计上花了一些心思,出了新意,但依然摆脱不了“新瓶装旧酒”的套路。因此,宣传雷锋精神,如果始终只是围绕着雷锋个人的历史来宣传的话,那么雷锋精神的弘扬就很难与时俱进,从而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工作就会处于低层次的循环。也就是说,雷锋精神依然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郑晖说:“我们出版社与雷锋有缘,从最早的《雷锋故事》《雷锋日记》开始,50年来累计出版了近20种关于雷锋的书,今年又推出了包括《编外雷锋团》等4种新书。邓州‘编外雷锋团’以践行雷锋精神为使命,以本职岗位为舞台,传递爱的力量,吹送道德新风,他们的实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决策提供了可信、可学、可用的经验和模式。”
“雷锋是谁?雷锋从哪里来?雷锋到哪里去?”这是一个问题。近几年,个别人在网上诋毁雷锋、恶搞英雄,有的媒体还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当作热议话题,我们还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也有人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这说明“学雷锋”已经在当下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其实,仔细琢磨这些话,人们都是在嘴上埋怨“学雷锋”的少了,心中却渴望“学雷锋”的多起来。而《编外雷锋团》一书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编外雷锋团》一书是由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济南军区支社原社长蒋永武同志共同完成的。蒋永武是在十年前的2003年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邓州“编外雷锋团”,但遗憾的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2012年,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陶克,先后六次前往河南邓州深度挖掘“编外雷锋团”的感人事迹。采访中,陶克从邓州市人武部原政委殷明全同志那里发现了其精心保存的蒋永武的遗稿。随后,经过一年多的深入采访和挖掘,陶克完成了一次跨越十年时空的写作接力。创作过程中,陶克深深被“编外雷锋团”的“活雷锋”们所感动,他不再是一个旁观的记者,而是加入到他们中间,不仅为“编外雷锋团”的建设提供许多智力支持和活动平台,还在营救白血病患者吴英的活动中捐款8000元,被人们称作“编外雷锋团”的“编内将军”和“幕后推手”。其间,他强忍老父亲病逝的悲痛,加班加点完成了书稿的写作。
去年2月3日凌晨6点,陶克同志将《编外雷锋团》的书稿从郑州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要知道,此时距离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只有一个月时间了,其间还有一个春节长假。怎么办?别无选择。我知道,这个年,我是要和“雷锋”一起过了。几乎年年春节都要“常回家看看”的我,只好给远在安徽怀宁的85岁老母亲打电话,告诉她我不能回家陪她过年了。为了保证《编外雷锋团》的出版质量和事实准确,“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政委姚德奇在春节期间,逐字逐句地帮助我们对书稿进行了审核。著名作家二月河在看完书稿后,欣然作序《我的家乡雷锋多》。当作者和编辑将润笔费送给他时,他非常生气地说:“我是雷锋不折不扣的粉丝。弘扬雷锋精神,我义不容辞。要给钱,我就不写了。”最后,在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出版、发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经过20多天的奋战,《编外雷锋团》一书以最快的速度出版面世。
去年2月28日,在河南人民会堂举行的“编外雷锋团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前夕,当我将刚刚出版的新书送到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军区政委周和平和河南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等领导手中时,他们对作者陶克、蒋永武和我们两家出版社共同打造的这部精品图书表示感谢,当即决定向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和省军区全体干部战士、预备役人员积极推荐该书,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推动“学雷锋”实现常态化的必读书,并列入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今年6月份,中宣部又授予邓州编外雷锋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今日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在学雷锋、当雷锋的宽广大道上正阔步前进!
而那铿锵的脚步声告诉我们:雷锋不曾离开,也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