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两宋的政治、军事有过八个字的概括,即所谓的“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在大家的印象中,北宋名臣很多,有包拯、范仲淹和王安石等,但有名的将领却稀少,王赡就是名声不显却建立了功业的军事将领。
史载王赡是秦州宁远人,在今甘肃省武山县,是北宋晚期的一名战将。其父王君万,追随王韶在对吐蕃诸部的战役中屡立奇功。《宋史》记载王赡“始因李宪以进,立战功,积官至皇城使,领开州团练使,元符初任知河州事”,与北宋名将王韶之子王厚一样“畅习羌事”。
河湟地区指的是黄河和湟水交汇处的肥沃土地,在唐朝时,被吐蕃逐步蚕食。宋神宗时,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下,北宋名将王韶一举收复河湟地区,拓边两千里。在战略上,对西夏形成了大包围,极大地遏制了西夏的蠢蠢欲动。
河湟地区水草丰美,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历来盛产战马。北宋总是被西北蛮夷骚扰,就是因为战马太少,骑兵不昌,所以河湟地区对北宋的军事价值极大。但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河湟地区还给西夏,公开的理由就是让西夏不再扰边,还把米脂、浮图、葭芦、安疆等重要军事要寨尽数撤掉。
据陈均《九朝编年备要》等史料记载,王赡、王厚因吐蕃内部出现分裂,利用宋廷“绍述”的有利时机,“同献议复故地”,并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才使宋廷决定重新出师。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军事活动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开,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政局再变,诏弃鄯州、湟州“以畀吐蕃”,历时近10个月。
宋方从一开始攻城掠地即比较顺利, 基本上占据主动地位。“邈川,古湟中之地,部属繁庶,形势险要,南拒河州,东拒兰州,皆二百里”,对北宋与吐蕃双方来说,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宋军于元符二年六月出师。七月,副将王赡领军率先渡过黄河,先下陇朱黑城,顺利攻取邈川。夺取邈川是宋出师后的首战,对以后的战争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此战大捷后,王赡驻军邈川。八月间,吐蕃首领瞎征自青唐脱身来降,瞎征投降宋军后,心牟钦毡父子迎溪巴温之子陇拶入守青唐。九月间,王赡通过激战,占领青唐,宋以青唐为鄯州,以邈川为湟州。
此后,王赡又平定了河湟地区,抓了吐蕃首领陇拶,但以向太后为首的宋朝高层,先是收拾掉了王赡,然后就把陇拶给放了,并册封为河西节度使、知鄯州军事、武威郡公,赐名赵怀德,改知湟州。同时,为了以示友好,把河湟地区全部还回去,只是没想到,陇拶的弟弟已经造反,直接取代了陇拶,打定主意要独立。向太后赶紧封陇拶弟弟为敦煌郡、开国公,食邑5000户。就这样,一边逼死了拓边的功臣,一边向敌人摇尾乞怜,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在收拾王赡前,大宋枢密院的官员认为之前平定河湟地区的王赡死罪,称“青唐诸族怨赡入骨髓,日图报复”,意思是青唐那些部族把王赡恨到骨髓里了,他们以后肯定会报复大宋。所以,王赡应该去死。加之本身就重文轻武的宋徽宗,此时觉得收复了河湟之地,对北宋来说已经满足了统治集团的虚荣心,看到这些人弹劾王赡,不仅没有重用王赡,反而下旨把他流放到海南。
公元1100年,北宋名将王赡被押解海南。一路上,王赡想不明白,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收复疆土,为什么反而会受到这样的侮辱?于是,在被押解途经河南邓州时,不堪其辱的王赡悲愤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