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了“百年沧桑话邓州光影筑梦庆华诞”摄影展,其中“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板块展出了我父亲陈化奇生前拍摄的历史照片10余幅。这些照片大部分是黑白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中有1988年庆祝邓县撤县建市的历史照片等,最受观众关注,人们从这些照片中探究发现老邓州过去的影子,通过新旧对比感受到近四十年来邓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我父亲原在邓县豫剧团搞舞台美术工作。那时剧团想演一台新戏,要到外地剧团去学,基本上是照搬照抄所谓的“样板戏”。我父亲负责舞台上的布景制作,需要人坐在剧院里一边看演出一边用笔在纸上画出简单的效果图,回来后再根据回忆画出彩色的样图,再按比例放大绘制成布景。到了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海鸥牌照相机,体积小、重量轻,可以背在身上、拿在手中随意照相,被人们称为“快匣子”。因为工作需要,剧团给我父亲买了一部,再出去学新戏,舞台上布景用相机拍下来比着设计制作,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
这种相机用的是胶卷,就是人们常说的底片,因为不能见到一丝光线,是装在不透光密闭的黑纸袋里,用的时候撕开黑纸袋迅速装在相机里,全部照完后再重新装在黑纸袋里拿去冲洗。刚开始,父亲是把胶卷拿到照相馆里去洗照片,价格高而且效果不一定满意,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学习冲洗照片。冲洗照片可是一道复杂的程序,而且需要技术的,他就跟别人学,买专业书本学,反复实验,尝试着提高技术水平,制作出精美的艺术摄影作品。
冲洗照片先要有暗室,不能见一丝光线,伸手不见五指。父亲用木条、三合板、厚纸等在我家的室内一角自己加工盖出一间斗室,靠墙的缝隙也用黑纸糊严不透一丝光线,接上电灯,放一张长桌子,上面摆满了印相机、放大机和大大小小的各种水盆,因陋就简,就能工作了。
冲洗底片和照片用显影粉和定影粉这两种化学药品,显影粉可以显示影像,定影粉的作用是把影像长久保留不褪色。显影和定影两种药不能混合,中间要用清水冲洗。还有相纸,也是放在密闭不透光的黑袋子里的,这些都可以在照相器材店里买到。
冲洗底片和照片的程序基本上一样,先把显影、定影粉分别按比例用温水溶解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盆子里,底片在照相机里己曝光,只需要冲洗了。洗照片可以在暗红色的灯光下进行,把底片夹在放大机的镜头前,通过调节镜头上的焦距使放大的图像清晰后,把相纸放在放大机下进行曝光,底片厚了曝光时间长,薄了时间就短;然后把曝光后的相纸放在显影液里,那时可以说是像变魔术一样神奇,一张白纸片在水里晃了晃就慢慢地显出影子来,先是模糊的,然后越来越清晰,感觉颜色显得可以了,就用竹夹子捞出来放在清水里漂几下放在定影液里。定好影的照片再放在流动的清水里进行漂洗,把上面的药水漂洗净,这样洗出的照片不会变黄。最后一道工序是把洗好的照片放在上光机上烘干上光,烘干机靠电加热,上面有张很光亮的电镀版,把照片扣在上光版上压紧进行加热,直到照片全部干透,自动脱落下来,表面又光又亮,增加了艺术效果。
要搞艺术摄影作品,就要研究暗房技术,通过掌握曝光技巧和控制好显影时间等方法,制作出黑白艺术摄影作品来。在放大机下,对照片进行剪裁、多次曝光、虚光等方法进行处理。比如多次曝光,有一张叫《城市之光》的照片,是反映工人在安装路灯的,先用不透光的厚纸剪出一个星光的形状,放在相纸中间,对相纸进行曝光后把星光状的厚纸拿走,再在没曝光的空处把安装路灯的底片进行曝光,这样洗出的照片四周曝光了是全黑的,中间露出部分显示出的是安装路灯的画面,就很有意味了。这些技法现在电脑上制作就很容易,但那时全靠手工操作,很不简单。
父亲靠着自己的钻研和努力,自学成才,成了我市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举办过自己的摄影展,成为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摄影协会理事。邓县摄影协会主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幅作品。1985年他调到地方志总编室工作,背着相机,足迹遍布邓州城乡,为编写《邓州志》等文史资料拍摄了大量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是邓州的历史真实写照,将世代流传下去。
父亲到了晚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外出照相了,他的相机也成了古董,静静地躺在柜子的角落里,那些用来冲洗相片的药了、纸了在市面上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是在我们家里留下了许多照片;父亲把它们当成了宝贝,闲暇时,拿出来翻来看去,在手里摩挲着,爱不释手,后来就买了很多影集,进行分类挑选装在影集里便于保存和翻看,分历史人物、生活用具、古迹建筑等很多册。这些照片沉淀的是历史和记忆,是人们记忆、怀旧的最好载体,蕴含着逝去岁月的各种信息,零零碎碎却真真切切,从它们当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看到我们衣食住行发生的变化。许多事物随着时光流逝而被淡忘、消失了,只有这些照片,把它们真实地记载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代久远,这些黑白照片将会成为一笔无形的财富,如同陈酒一样,历久弥香、越发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