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 子 车

2021-08-23 09:59:25 作者:李 鸣 来源:
分享到:

架子车俗称“拉车”,也叫“板车”。在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普遍流行,每户每家都要有一架,有的人口大的家庭会同时拥有两架,有大档小档之区别,有长棚短棚之划分。

架子车用结实的木材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有一根结实的襻绳。拉车时人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襻绳,弓腰屈腿向前拉动。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倒行推上走,若东西过重,上坡需几个人合作推动。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完成运输,种田用它往地里拉肥,往家拉麦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料、拉砖块等。

架子车是那个时代最为主要的运输工具,拉土运肥、拉青禾喂牛、上缴粮食等都必须用,有时谁家有病号行走不便,也得用此把病人拉进卫生院,并在里面铺床被子防颠簸。麦稍黄女瞧娘,也有回娘家的闺女拉着车,回来便把老妈接过来,小住一段表示孝顺的。

那时拉车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家当和必备品,为能张罗买架车,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得攒足一年的钱才行,托关系进城去,找内行人帮买,当然零部件买回来还得认真整装调试,该擦净的地方就擦净,该涂抹黄油的地方涂抹黄油。随后还得买棵大榆树回来,找匠人做大底,匠人把木桩竖起来来锯解板,画墨线,打榫眼,经斧、锉、砍、剖、钉等工序,需两三天才能完成。这样一套工艺,配上背带和尾部架子,一辆架子车就做成了。有人工拽的纯粹叫“拉车”,也有借牛力的叫“单架檐”,大概因车棚格外宽,两边有檐,可多装多拉的缘由吧。

架子车是那个贫瘠时代的记录者,蕴藏着劳动者的沧桑历史,见证着每一天的艰辛日子。父亲说当年村民被派到陶岔工地,开山挖石修堤坝,就是靠拉车完成的,最终拉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工程,父亲还从此学会了一门修车手艺。后来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深翻土地,拉农家肥等都用得上。人们称父亲为师傅,父亲还曾带过徒弟。

那时村子周围方圆几里的人,都会过来找父亲修车。他技术高做工细致,车盘弯了他会捏直,会用条鞭织底盘,用锤敲打换轴承等,补胎更轻松得手,堪称一流。

那年头车被扎破胎是常有的事,不分路段,只要路面颠簸突兀,车就会被礓石或硬物顶破,正行走听车“噗”的一声是件扫兴的事,便愁眉苦脸。村民会很快过来找父亲,父亲就用午休时间抢修,不耽误下午干活,别人感谢给他盒“白河桥”香烟,他只抽一根。

补胎是门技术,需要技巧。父亲先用力把外胎脱掉,取出内胎,用气筒填足气,旁边放盆水,然后把胎漫进去,看哪个地方冒气泡,说明哪里被扎破,就用笔圈个记号,拿铁搓在此轻搓几下,打毛后蘸点胶水用手指来回抹,把同时搓好的补皮摁在上面,哈口气,使劲吹并挤压,车胎修补好后,再用手摸一圈外胎,看是否有钉头、细铁丝之类的东西扎在上面。检查就绪,重新把内胎放进去,打足气,车子便修好了,气鼓鼓地重新下地,被村民用力拽着,拉着。

时代沧桑变迁,现在架子车已经很少使用了,也许它终将从我们的视野消逝,成为童年的珍贵记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