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一个明媚的春日,三哥邀请弟兄们到他家聊天。生活好起来的三哥显得特别大方,中午做了很多菜,有凉有热,端了满满一大桌。兄弟们边吃边喝边谈,尽情享受着党的富民好政策带来的甘甜。面对眼前旳美味佳肴,不由忆起五十多年前三哥教我“吃饭经”的情节。一陈心酸后,我问三哥:“现在把你教我的‘吃饭经’公布于众,你看咋样?”三哥一听哈哈大笑:“你向大家公布吧,‘吃饭经’早已不是秘密了。”用手指了指我,“你老弟尽提凉壶。”一旁的侄儿惊愕地问:“怎么吃饭还有经?啥叫‘吃饭经’?”非要弄清“吃饭经”的来龙去脉。
三哥胎里穷,生于兵荒马乱的一九四六年。幼年、童年、少年都与苦难为伴。步入青年后,生活慢慢才有改变。听伯母说:“三哥生下时就缺奶吃,一家人靠讨饭为生,又没有别的食物,填他的小嘴,饿得整天哇哇哭,缺吃少喝,瘦得不像人样。”哪怕糠菜,能吃饱成了三哥唯一追求。
中国人面对再大的困苦,再重的灾难,从不言输。靠团结奋斗,迎难而上,战胜一切坎坷,最终走向胜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贫困宣战。或以县,或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织农民参加水利会战。邓县(当时称县)组织的陶岔水利会战属大型工程,万民参战,苦干多年才竣工。声势之大,实属罕见。冬春两季,公社还要组织水利会战,工程多以开挖河道,修排水渠,建蓄水池为主,时间需几个月,民工吃住在工地。那时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改天换地”的人民战场。上级组织的或大或小水利工程,生产队都要按要求派人参加,三哥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条件艰苦,工地食堂生活极差。早晚稀饭,煮的是红薯或红薯干;炒的菜是白萝卜,油很少;蒸馍多以红薯面为主,人称“黑桃A”吃少肚子饿,吃多胃作酸,不吃又不行;间或吃顿玉米面馍,算是改善生活;中午糊汤面,面是黄豆、绿豆、少许小麦混合磨成,吃着有股油呛味儿。生活虽不好,也比在家强。民工们知道,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改变生产条件,是治穷致富的创举,再苦再累,心甘情愿。
三哥是第一次到工地干活,不懂吃饭的潜规则。他文质彬彬,总觉得抢着吃惹人笑话。最后一个盛饭的总是他,吃饭又细嚼慢咽,结果只吃一碗,再去盛,灶上已盆光锅净。饮食员也多次劝他吃饭要主动,他总是一笑了之。无奈,三哥只好饿着肚子去干繁重的体力劳动。工地上的活全是重活,拉车不用力不会走,土垃不使劲折,装不到车上。三哥人实在,干活不会耍奸偷懒,只好强装精神坚持干。一碗饭的热量,对于一个干重活的青年来说,确实不够用。好多次,三哥饿的脑子发晕,眼冒金星。最严重的一次,三哥拉车运土,一头栽倒在地,摔得脑门鲜血直流。
世上的事都有规律,就连吃饭这样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事也不例外,只要潜心研究,都会结出硕果。世上包括伟人没有活着不吃饭的,吃饭是为了生存,创造社会财富。三哥少吃饭,还得干重活,就违背了吃饭与干活的规律,不出流血事件才怪呢。
这次血的教训,让三哥变得聪明。经多次琢磨,终于悟出了一套“吃饭经”:早排队,先盛多半碗,快点吃,第一碗吃完,刚好又排在还没吃饭的人后面,等于多吃了一碗。第三碗再去盛锅里还有饭。这样,由原来吃一碗,变为现在吃三碗。从此,三哥靠这套“吃饭经”不再挨饿。慢慢的脸色由蜡黄变得红润,干活有劲,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一年冬季,听说去工地干活能吃饱饭,我主动找队长请缨去干活。没出五伏的三哥一见我,拉我到无人处,掏心掏肺的说:“咱俩是兄弟,关照你我有责任,我把‘吃饭经’教给你,照样学,保你不挨饿。”还再三嘱咐,“这是秘密,不可外传。”我点头称是,一直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吃饭时,我如法炮制,效果良好,顿顿吃得跑。
侄儿听后大笑:“经有圣经、伊斯兰经、四书五经……,现在才知道吃饭也有经,你们为中国经库又添了一经‘吃饭经’,丰富了吃文化的内容。”“这‘吃饭经’只为当时吃饱饭,瞎琢磨出的,没啥好说的。”三哥显得难为情。“你们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靠一双手,建好的陶岔水利工程,现在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渠首,全长一千四百三十二公里,流经五省市,六千万人受益;开挖的河道,解除了多年的水患;修成的蓄水池,能灌既农田,增加农民收入。你们艰苦创业,干成了这么多大事,为国立了功,为民造了福,功不可没,让后辈入感到骄傲!”年轻人的夸赞,让我们当年参加水利会战的老人,心灵得到安慰;苦没白吃,后人没有忘记。撒到工地上的汗水、泪水、血水,值!
三哥五十多年前创造的“吃饭经”,当时帮了三哥,也帮了我,不可小觑。在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今天,对外公布,没人照学,只是笑料。“吃饭经”的短命,道出了国家的曰益强盛!
“看看咱们现在的平常生活,比过去过年的生活都好。”五弟举起酒杯,“来,咱们为过上好生活而干杯!”说笑声,碰杯声,屋里洋溢着一片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