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及文史班学员走进恒盛邓瓷创意有限公司,参观公司展厅及陶瓷制作工艺流程。我深受震撼,收获匪浅。想不到我们邓州市也能发掘出与景瓷、钧瓷相媲美的精品。
陶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以前对陶瓷制品认知,仅限于在文字记载上,虽然天天使用它但对它的渊源和历史发展了解有限。通过参观恒盛青瓷园区,好奇之心油然而生。经过翻阅历史资料及走访业内人士,对中华陶瓷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到邓瓷的辉煌历史及近几年恢复传统技艺的成效。
瓷器做为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以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的美,不仅在于外表的靓丽,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这是对瓷器的最高赞美!
对邓瓷文化的大概了解,以前听族弟韩祖虎(任河南省玻璃陶瓷业协会副会长兼总工程师)大致介绍过,近几年为了编修邓州韩氏家谱上杏山韩营去了几次,他们引以自豪的介绍烧制邓瓷的胚料和釉料大部分出自其附近的朱连山和杏山一带。且著名的陶瓷大师、汝瓷“悬烧”的开拓者韩琴就是杏山韩营人。隋唐时期,邓瓷官窑的遗址就曾在杏山脚下韩营村附近,后因战乱转移,经官方考证:内乡县岞曲乡白杨村大窑店为“邓瓷”窑遗址。
据史料记载:邓窑邓瓷创烧于晚唐,鼎盛于宋,后因宋金战乱断烧,元时复烧,停烧于明。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顾文荐撰《负暄杂录》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考证:北宋神宗年间(1069年—1085年),邓窑邓瓷倍受宫廷青睐,宋徽宗政宣年间(1111年—1125年),邓窑成为州府官窑监烧的贡瓷。邓瓷烧制始于唐代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期,兴盛于北宋,因南宋与金元长期战乱之祸而凋零、萎缩,到明末清初基本停滞,之后很少对其进行具体的考证,早已名存实亡。当今,失传近七百多年的邓瓷技艺,被师从全国著名汝瓷大师朱文立的邓州陶瓷艺人洪涛和李金澎成功恢复,这标志着鼎盛于唐宋时期的邓州官窑青瓷重新焕发生机。
恒盛邓瓷秉承“守正创新、求真向善、纯粹天然、至臻精湛”的立企理念,在朱文立老师的指导下,融合了古老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烧制技术的精髓,在洪涛、李金澎、刘友缘等工匠的巧手中,展现出无尽的艺术魅力。开发出大婚用祠、进膳用瓷、陈设用瓷、赏赐用瓷等类别器具。它以青瓷为主,纹饰主题为花卉与水生物,线条生动,惟妙惟肖。以动植物、人物、山水吉祥纹样装饰,剔花、刻花、划花技艺,丰富多彩,新颖别致。邓瓷青瓷产品分为“青釉”和“绿邓”二种主色调。“青釉”注入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青草、青山、青天的热爱,有“天青、豆青、瓜皮青”等色调。以“绿邓”为为主流的有“荷叶绿”、“艾叶绿”、“橄榄绿”等。仔细观察,它有着独特的质感和美感,其温润的表面和亲和的色调,可以为家居环境带来宁静和谐。邓瓷制品的形状和纹理可以根据不同的工艺和设计要求进行变化,从传统的茶具、餐具到现代的装饰品、艺术品,都展现出无穷的创意和想象力。虽称之为青瓷,但质地细腻柔和,光泽温润如玉,无杂质、无气泡,使得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有收藏价值的珍品。
恒盛邓瓷运用“陶瓷烧制真空器技术”,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恒盛”邓窑青瓷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控测瓷片标本《分析测试报告》结论:其9项化学指标质量100%达标,氧化质量100%达标。其拳头精品“六棱瓶”、“龙凤瓶”荣获河南省第七届陶瓷展金银奖。2021年3月,“邓州邓瓷烧制技艺”被河南省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洪涛被推为邓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金澎、刘友缘被邓州市总工会公布为邓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承人”。邓州邓瓷展厅被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格展示厅。
当今,邓窑邓瓷复烧还处于初级阶段,知名度还没有像景瓷、钧瓷、汝瓷那么响亮,社会上对邓瓷的关注度还不高。笔者认为,恒盛邓瓷公司下一步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拓宽生产厂地,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加大促销力度,建立一支专业的促销团队,与国内知名营销策划咨询公司合作,搞好营销策划与市场定位。在稳步占领本地市场的情况下积极向外扩展,争取走向国际市场。三是建议教育部门把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及科学课搬到邓瓷生产基地,让其现场了解陶瓷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使中小学生们接受到一堂了解邓瓷邓窑辉煌史的教育课。四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政府的行政影响力、公信力搞好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