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电影的典范

2021-10-18 10:38:55 作者:李世桥 来源:
分享到:

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的红色历史影片,电影《突破口》以波澜壮阔的宏大画面与细致入微的艺术构想,生动展现了邓州解放的战斗历程与光荣辉煌。

10月3日晚在中宣部电影频道黄金时间首播,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取得近2%的直播关注度和12.15%的市占率,创当晚央视频道收视第一。

实事求是地讲,《突破口》是一部中小成本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但却能够在大片云集、如火如荼的国庆档期收获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反响,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也是邓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的结果。影片取得成功,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很突出的。

故事场景真实,富有强烈的历史感

电影《突破口》正面、真实地反映解放邓县(今邓州市)全过程,历史带入感很强。影片凸显邓州元素,讲述邓州故事,在邓州实地取景拍摄,出现了很多老邓县地名景观,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老邓州县城风貌进行展示,所有群众演员也都是邓州人,是一部真正的邓州人自己的电影。

和之前同类影视作品不同,《突破口》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真还原。主创人员在丰厚的史料素材中提炼故事,在广泛的实地走访中追寻细节,影片主要情节均有史实依据,主要人物在邓州耳熟能详,以质朴写实的格调还原出解放邓州的峥嵘岁月,从而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与可信度,再现了那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历史画卷。

努力追求小成本大制作,全景式呈现革命战争场面的宏大格局。主创团队用心用情,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都尽力做到求真实、求完美。影片服装道具运用合理,特技特效逼真刺激,烟火置景考究自然,年代氛围十分强烈。不仅在战役指挥层面宏观展示攻城的艰辛,而且具体展现战斗场面的排山倒海、英勇壮烈,使影片故事情节紧张,动作感强,真实再现了当年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军事战争影片的光影效果和艺术魅力。

主题立意深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突破口”不仅是普通的汉语词汇,也是一个专用的军事术语,指在敌人防御部署中打开的缺口,保证部队顺利进入战斗及发动进攻。在战争中要以战略性的眼光找准真正需要突破的点位,在整体与局部的通盘考虑中确定最佳“突破口”。

影片正是以此为主线展开战役进程,展现解放军英勇顽强,找到并打开突破口,胜利解放邓县的激烈场面,歌颂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战士排除万难、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革命精神。影片最后借剧中人物之口将主题升华:“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这样,影片对“突破口”主题立意的艺术诠释,进一步印证了解放邓县不仅是军事战役的突破口,更是民心向背的突破口,是人民群众的自发支援和民心所向的历史选择,让我们感受到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力量之源,认识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时代内涵,为正在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从而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人物塑造丰满,富有生动的立体感

《突破口》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剧中人物命运穿插交织在一起,使影片更具有了扣人心弦的观赏性,尤其是对郭文庚、丁叔恒、吴敏熙等主要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影片摆脱脸谱化、概念化的老套,没有人为拔高和神化英雄,也没有刻意贬低和丑化敌人,而是围绕三个人的爱恨情仇,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一个人物都显得有血有肉、丰满立体,既个性鲜明又真实可信。

更为可贵的是,影片在有限的时长篇幅里,还表现了人物(包括一些次要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如女主角吴敏熙、双忠中学学生新生等人物的思想转变,足见创作者之用心。当然,由于投入成本和拍摄制作周期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影片也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叙事技巧方面稍有欠缺,使有些剧情略显散乱,影片结尾部分也有些仓促。

电影本来就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存在些许不足,并不影响《突破口》的成就和意义,它仍然是一部高格调高品质的优秀作品,必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和宣传推介邓州文化的靓丽名片,成为促进邓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单位: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南阳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正处级调研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