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兴学
范仲淹忧民报国,兼济天下。他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看到了昌文兴教、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早在天圣八年,他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就说:“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
所以,他每到一地都兴办学校,他主持庆历新政时,更促成仁宗诏令天下州县皆立学。知邓后坚持实践州县办学的宏愿,建书院,育人才。据民国《重修邓县志》记载:“花洲书院,在范文正公祠东。范公出刺邓州,在百花洲上建学舍,以教士子。”范仲淹还将书院讲堂命名为春风堂,是希望教师讲课如春风化雨,学生听讲如坐春风。为了使书院尽快兴盛起来,除请名师执教外,他常于公余之暇到书院执经讲学。曾任知开封府、御史中丞的邓州状元贾黯,官至宰辅的范仲淹次子范纯仕,北宋哲学家张载,以大学士身份知邓州的韩维,谢降的三个儿子景初、景平、景温,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据邓州人、明宰相李贤主持纂修的《大明一统志》记载,范仲淹曾赋诗“春风堂下红香满”。虽为残句,但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来描绘花洲书院人文蔚起景象的。
范公在邓州办教育,开邓州千年文运。邓州人贾黯(字直孺)在书院创建的当年便高中状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邓州知州徐柱臣在《重修春风阁碑记》中云:“贾直孺大魁天下,固证人文之蔚起。要非公之善教,不及此。一时沾化雨、坐春风,接踵而来者,蒸蒸日上。”自花洲书院创办至清末,邓州就孕育出了3名状元,61名进士,200多名举人,数十名军事将领。清末至今更是人才倍出。
捐宅建校
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从睦州(今浙江建德)到他的故乡苏州任知州,朋友们见他住处简陋,便向他介绍一处高木清流、风景秀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南园,原是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璙(音僚)的别墅,后又为吴中节度使所承袭。当时故宅虽多已倾废,但名木珍石仍颇有可观之处。范仲淹便买了下来,经过简单整修,准备择日搬进去。一天,一个风水先生对范仲淹说:你买的这块地坐落在卧龙街南端,卧龙街是龙身,街北头的北寺塔是龙尾,而南园正是龙头。你在这块宝地上建宅,将来子子孙孙定会科甲不断,成为世世代代的公卿之家。范仲淹听后,感慨地说:我家出贵人,还不如让天下之士都来这里接受教育,源源不断地产生治国之才。于是就捐出了这块宅地,并主持建了一所规模很大的苏州郡学。
郡学建成后,范仲淹又请来了享有盛誉的学者胡瑗任教。范仲淹也经常到学府视察教学情况,并亲自给学子讲课。他在《苏州十咏·南园》中,深情地写道:
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
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