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肖:返乡创业惠乡邻

2021-11-08 16:56:07 作者:丁丽丽 高集镇 王齐卉 卢士传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在高集镇堰陂村长肖蔬菜合作社,一座座蔬菜大棚在阳光照耀下,像一条条银龙,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大棚内,一根根钢丝从棚顶垂下来,一株株西红柿藤蔓顺着钢丝向上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李书记,近段时间蔬菜行情好,上市的菜多,比较忙,还是得麻烦你多组织点乡亲们来帮忙。”“好,我马上联系村里的乡亲们。”大棚内,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波和合作社负责人王长肖正在查看西红柿长势。

据李建波介绍,今年45岁的王长肖是堰陂村人,从小聪明好学、踏实肯干。2003年他携全家外出务工,有了一定积蓄后,2005年,王长肖在厂区附近开了一家早餐店。通过不懈努力,他的早餐店从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小酒楼,王长肖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3年春节,王长肖回乡过年,看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把酒楼转让了出去,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邻致富奔小康。

“在外漂泊十多年,回来听到熟悉的乡音觉得很踏实。我的根儿在这儿,我要回来发展。”王长肖说,“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都埋怨我放着大好生意不做,非要回老家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咱就是个农村娃,干啥事离不开农业。”返乡后的王长肖干起了农资销售,主要销售蔬菜肥料。在与蔬菜种植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蔬菜种植效益不错。头脑活泛的他,立刻到镇平、新野等周边种植蔬菜的县市考察,发现蔬菜行业有很大发展空间,种植蔬菜有赚头。

“人家都能种,为啥咱不能种?”王长肖犯起了倔劲儿,决定在广阔的农村大干一番。

2014年,在镇村的帮助下,他在堰陂村流转土地种植小麦、花生300余亩,并采用一季麦、一季菜的办法,实行倒茬种植。

种植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王长肖种了100余亩大葱,经过精心管理,大葱长势喜人,眼看丰收在即,他喜滋滋地等着收购。但由于当年行情低,无人前来收购。镇村干部了解后,帮助王长肖找销路。经过镇村多方努力,联系到一家做方便面的企业,以一斤一毛八的价格卖给企业做成蔬菜包。

“忙活了一季,勉强够工人的工钱。看着水灵灵的大葱贱卖,年都没过好。”王长肖说。

但王长肖是个胆大心细的人。由于前一年种大葱的都赔钱,第二年许多农户不敢再种。王长肖越挫越勇,他又种了100余亩大葱。没想到,到腊月的时候,大葱价格涨到每斤7至8元,行情好的时候,甚至达到了十几元一斤,经销商上门抢购,王长肖乐得喜上眉梢,红艳艳的钞票装满了他的腰包。

应季蔬菜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质量和产量没有保障,温室蔬菜不受季节的限制,加上社会对高品质、无污染的无公害大棚菜的需求持续增长。在镇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王长肖开始发展温室蔬菜,建设9个温室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螺丝椒、甜瓜等反季节蔬果。同时,应季蔬菜以甘蓝、白菜、芹菜、花菜为主。

“现在大棚有100亩,应季蔬菜有100多亩,反季节菜和应季蔬菜搭配卖,提高了效益。”王长肖说,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周边的蔬菜经销商也过来收购。

大批的蔬菜采摘后需要冷藏。2015年,该镇政府积极与国土部门沟通,为他建设了占地1350平方米的地下恒温库和地上保鲜库。

致富后的王长肖时刻想着回报政府的关心支持。“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大伙富起来才算厉害。”王长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犁地、除草、播种、施肥、收获都需要大量人工,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王长肖优先录用本村村民务工。

“长肖合作社常年有30余名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农忙时节,可为1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一年下来,发放60多万元工资。”该镇镇长吕兴让说。

一花引得百花开。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有高集、袁庄、后李、吕堂等村的种植大户加入,从而带动了全镇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目前,合作社的蔬菜苗主要依靠山东农科院成熟的育苗技术,下一步,随着种植经验的成熟,准备自己育苗,引进一些先进的新品种,不断拓宽市场,形成种植、育苗为主的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谈及未来的打算,王长肖信心满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