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滩镇 念活“致富经” 种出好“姜”来

2023-12-13 09:19:15 作者:肖晨曦 汲滩镇 王 静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老刘,你看我种的是不是金疙瘩?”近日,汲滩镇孙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宏宇拿着卖姜款向妻子刘小芹炫耀,“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半都在咱那恒温库里存着呢,等姜价高了,再卖。”

“明年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人种。”品尝着丰收的硕果,刘小芹也从刚开始的反对、不理解变成大力支持。

初冬时节,走进孙寨村的生姜种植基地,一股生姜特有的辛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刨开泥土,饱满的大姜破土而出,挖姜、抖土、去泥……忙得不亦乐乎。

另一边,20余名工人密切配合,正在给刚出土的生姜去泥、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转眼间,一堆堆颜色金黄、色泽鲜亮的生姜被码放整齐。“今年生姜长势好、结得多,市场行情好,咱的生姜这么好根本不愁卖。”张宏宇说。

2002年春节前,到市场备年货的张宏宇在蔬菜摊上嗅到了商机,“蔬菜这么多,唯独姜的价钱格外高,咱为啥不种姜?”

说干就干,过完年后的张宏宇就开始着手研究起“姜文化”,种姜适合哪种气候、哪种土地,中间得施几茬肥……张宏宇积极咨询外地生姜种植户,并前去实地学习,了解销售渠道,做到心中有底。当年3月,张宏宇把生姜从育苗栽培到种植时间、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整套技术都熟练掌握,准备开始大干一场。

南阳小黄姜药食两用,营养价值高,但经过几年摸索种植发现产量一直上不去,这让张宏宇犯了难。

张宏宇通过网络得知云贵川一带有一种姜品质高、颜色好,每亩地可达5000斤,于是组织本村几名有种植意向的大户前去学习“取经”。

想找到适合我市气候、土地条件的姜种并不容易,张宏宇带向乡亲们接连去了山东、安徽、贵州等多个省市,经过对比、挑选,最终决定引进贵州省的二黄姜。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我市土地好的先天优势,生姜产量一亩地最高可达8000斤,比原产地产量还高出2000斤。

刚种植生姜时,张宏宇曾劝说村民跟着自己一起干,但是周边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每当生姜收获之际,都有不少村民前来查看生姜长势和产量。看着个体肥大的生姜,乡亲们动心了,开始跟着张宏宇学习技术和经验,30亩、50亩、70亩、100亩……孙寨村的生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生姜不耐干旱,也不耐涝,要尽可能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生姜品质……”张宏宇成了远近闻名的生姜种植能手。

“他们的姜品质一直都有保障,我们收到手后卖得也快,我已经连续在这儿收有七八年了。”新野蔬菜收购商罗德道说起孙寨村的生姜品质,连连称赞。

成功之路就是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年霜降前是收姜的最好时节,但是往往集中售姜的时候价格最低,如果能把姜储存到来年麦收时节再出售,这个时间差可以大幅度提升姜的售价,怎么储存?建恒温保鲜库!

“建,政府出钱。”汲滩镇政府得知此事后,立刻召开乡村振兴工作研讨会,主动对接、实地调研、多方协调,帮助申报了扶贫项目库,2020年,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仓储量1000吨的一体化蔬菜水果保鲜恒温库建成。

自此,从育苗到种植、管理、销售、期货……汲滩镇孙寨村的生姜种植产业链的逐步完善。目前,恒温库已经收储鲜姜200余吨,下一步将进行期货交割。

种姜大户杨明博是生姜市场的受益者。在天气转冷之前,他已经组织村民采收生姜,现已存储在保鲜库中。

“种姜有生姜栽种技术培训,收姜有库房能储存,还愁啥,净赚钱。”杨明博说,“我今年一亩地稳稳当当净挣20000元。”

“我自己种的有生姜,进入采摘期后,还可以帮工,每天不少挣钱。”脱贫户孙士亮因为生姜种植生活条件大有好转。

建立蔬菜合作社、注册“中山牌小黄姜”商标、参加农展会、技术入股拓展合作……孙寨村的“姜”产业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

孙寨村的生姜种植只是汲滩镇多举措打造特色农业的一部分。近年来,汲滩镇充分发挥产业和人才优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围绕肉牛养殖、葡萄、生姜、红薯、中药材甜叶菊、艾叶种植等特色农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该镇党委书记王景敏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