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河街道 人口普查“全家档”

2020-12-22 14:42:44 作者:郑 雪 通讯员 马晓露 来源:
分享到:

这些天,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人口普查员在湍河街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他们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步履匆匆,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存在。

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这样一家人,他们工作在人口普查的最前沿,是社区居民夸赞的人口普查“全家档”——他们是湍河街道姚巷社区姚南组组长陈新义夫妇,以及两个女儿。

记者走进陈新义家,见到正围坐在一起吃饭的一家人。

“这是我爱人郭秀芬,这是大闺女、二闺女,我们一家都是普查员。”陈新义笑着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后,看到他每天忙于普查工作,没时间吃饭,没时间休息,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郭秀芬召集两个居住不远、已出嫁的女儿回来,经过商议,娘仨都去参加街道人普办的选聘,都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口普查员。

从7月份开始,为了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陈新义带着妻子、两个女儿,佩戴着统一制作的工作证,按照入户图和建筑物编号,遵循“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一家一家地摸底走访,全面摸清特殊户及特殊人员基本情况,特别是人户分离等情况。严格落实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完成组里的人口普查工作。

“李阿姨您好,请问您家目前住了几口人?”

“张大爷,您的户籍登记地在咱们社区吗?”……

“咚咚咚”的敲门声一次又一次响起,一家四口分别穿梭在辖区内各个小区楼道,挨家挨户上门开展人口普查信息登记工作,只为寻得那一份“热乎”的数据。

“袁叔,您好,我是姚南组人口普查员,人口普查要请您核对下信息签个字,您在家吗?”二女儿陈淑琴到了一住户门口,敲了好一会儿的门都不见有人回应。“在入户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住户,我们就耐心地一遍遍解释,一遍遍跑上跑下。”陈淑琴说。

“难度越大越要仔细,确保一户不漏、一人不错。”陈新义告诉记者,姚南组共有1500多人,外来人口多,本地只有200多人。因辖区村民居住范围较为分散,且大多数不​在家,人口普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高,因此他们每天进组入户很多次,有时遇到村民不在家的情况,也会来回跑好几次。

“大爷,我又来了,有一些内容需要跟您再核实一次。”郭秀芬说,两次三次上门核实普查内容都是常有的事,他们一家人情愿出工早一些、晚上收工迟一些,“见缝插针”开展普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精准。

为了按时推进普查进度,“白加黑”成为陈新义一家人的工作常态。双休日是普查的好时机,他们放弃休息,一清早就上门仔细登记和核对普查的内容。一些居住人数较多的户,他们都要经过三四次上门,甚至为了核对一个人的资料,几经周折直到不错不漏为止。

“刘老师,今天是周末,您回家了吧?今晚上我们上门来开展人口普查,你看几点钟比较方便?”周六,陈新义抓住李老师工作日去学校上课、周末回家住宿的契机,主动与刘老师进行电话“预约”。陈新义说,对上班族一般“预约”在傍晚上门较受欢迎。

多少个挑灯战斗的夜晚,多少个停休的周末,多少次深夜饭桌上的“开会”,多少次通过电话、微信、面对面地耐心解答,为的就是确保每一项数据的精准、推进基层工作进度。

“感谢您对我们人口普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再见。”自人口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这句道别的话成了一家是四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普查工作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有许多热情的村民主动提供普查信息,他们早就在媒体上看到了人口普查的有关宣传,社区也告知了一些人口普查的基本知识。忙完后,村民们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问候就是‘辛苦了’,感觉心里暖暖的。”郭秀芬说。

目前,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已在12月初结束,现在街道人口普查办正在开展普查数据处理、汇总等工作。

“每天胸前一张人口普查证件,手中一张人口普查表,穿着红色小马甲穿梭在房前屋后……这段记忆会永远保留在我们一家人的记忆里,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出过一份力’,这就足够了。”陈新义微笑着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