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健康的守护者——记我市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构林镇董家村村医董朝阳

2019-08-08 15:09:10 作者:郑 雪 通讯员 关 静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他扎根基层从医26年,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爱戴;他深入贫困户家中,把脉问诊,靠一颗坚守心和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他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陌生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这种大爱精神是一种爱的传递,温暖人心。他就是构林镇董家村村医董朝阳。

农村医疗的“新标杆”

炎炎夏日,记者在董朝阳的门诊看到,宽敞的两层楼房、明亮整洁的诊疗室和药房,来看病的村民进进出出,董朝阳不慌不忙地问诊、开药、治疗。

一位正在卫生所看病的患者说:“以前村卫生室条件差,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都要到市里的医院,现在在家门口看病既方便又省钱,看完病就能回家干活。”

忙完最后一个病号,董朝阳坐下来跟记者聊起来他的过往。

1990年,董朝阳刚到邓州卫校就读时,父亲出车祸离世,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董朝阳感觉家里的天要塌了。母亲擦干眼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辛勤劳作种地,供董朝阳和弟弟妹妹读书。

1992年,董朝阳从邓州卫校毕业回到董家村,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愿:做一名合格的村医。

1993年,母亲卖了300块钱的油菜籽,帮助已取得行医资格的董朝阳进来了第一批药,就这样,他的卫生室开张了。

“当时全村有300多人,村医有四五个,医疗条件很有限,农民就医很难,我想外出深造,后来去北京、山东、郑州等地学了疼痛方面的知识。”董朝阳说。

为了改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2002年,董朝阳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诊断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等六室,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贫困群众的“强心剂”

董朝阳在从事村医多年的经验中得出:健康就是财富,病魔就是贫困。在开展落实党的健康扶贫政策中,他把有限的个人收入向贫困家庭补贴,不收贫困户看病的钱,让贫困户享足健康扶贫好政策,对每一个来看病的贫困户,他都是热情接待,所有到村卫生室看过病的群众都称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村民董海平的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老两口身体有不少疾病,在家带一岁的孙子。6月的一天夜里,老两口抱着哭喊不停地孙子敲开了卫生室的门。经过检查,孩子是阑尾手术后刀口化脓,伤口已感染,看着哭闹不停的孩子,董朝阳初步断定孩子可能得了肠梗阻。当即,他开车带他们来到构林镇卫生院做了B超检查,被医生确定为肠梗阻。

这可怎么办呢?老两口急得抹眼泪,董朝阳说:“伯,娘,你们别着急,我带你们去大医院。”他连夜开车送他们到市区某医院,孩子入院后,疲惫的董朝阳才离去,回到家已是凌晨。

村里有位五保贫困户魏明厚,患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每次来卫生室,董朝阳给他免费看病拿药。一些人问他:“村医无工资、报酬这么低,你这天天贴补,挣那一点钱都打水漂了。”董朝阳回答:“现在国家都在精准扶贫,我作为村医,这是应该做的,看到他们一家家都脱贫了,我也高兴。”

村民健康的“活档案”

从医这些年来,由于经常到乡亲们家里出诊,董朝阳对乡亲们的基本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乡亲们都夸他是村民健康的“活档案”。

打开就诊台上那本厚厚的病历记录本,董朝阳说,如果患者说这次用药不如上次效果好,翻开病例,就可以根据他上次治疗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董朝阳还根据病例整理出村民的常见病及一些治疗方法和经验。

在做好群众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上,董朝阳采取查与防相结合,对于季节到来的易发病,他都是提前入户逐人体检,提前告知村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去上一级医院就医,使许多群众的疾病得到及早医治。

来看病的村民说:“董大夫不仅医术好还很热情,看病又便宜,我们都愿意上这来看病。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

董朝阳不好意思地说,因为病人较多,平时他主要在给病人看病,记录的事情是妻子张淑静在做。

张淑静是董朝阳就读邓州卫校时的同学。谈起此次董朝阳赴郑州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情,张淑静微笑着说:“我们都是从医者,知道这个对身体没什么影响,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很值得。现在我也要准备去登记捐献,读研究生的女儿、弟弟和弟媳,都要去登记,希望能挽救其他需要救助的人。”

行医20余年,董朝阳一直用行动信守着“风雨无阻,随喊随到”的诺言。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他有着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良医善行的品质。 他说自己就是农村穷苦家庭出身,能了解老百姓的难处。“用心工作,服务病患,造福群众,做村民健康的守护者是我最大的心愿。”董朝阳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