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沉睡”的土地注入源头“活水”——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林

2020-05-07 16:00:40 作者:李永先 通讯员 韩云波 来源:
分享到:

要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普及率达60%以上,形成20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河南省整治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的要求和目标。

目前,各地产业集聚区用地粗放低效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历来对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高度重视,尤其是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也作了具体安排,并开展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抓三突破”补短板、破瓶颈,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提供资源保障。为此,就如何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工作,记者采访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林。

记者:作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主要监管部门,整治产业集聚区土地高效利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李林:开展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是今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部署的8项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局党组严格对照《邓州市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工作台帐》,依照《土地管理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低效用地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明晰法律依据、规范处置程序,确保处置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务必取得扎实成效。

记者:当前,产业集聚区土地低效利用的现状如何?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取了怎样的整治措施?

李林:首先,局里成立了由党组成员全部挂帅分包,土地征收、储备、供应、监管、执法等全链条相关科室和二级单位参战的高规格工作专班,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测量、部门座谈,有效利用了国土卫片影像、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以及我市不动产数据库等,对市产业集聚区所有工业用地进行了全面核查,筛查出35宗问题宗地,其中,6宗闲置土地、10家停产半停产企业、8家停建企业(含2家已构成闲置土地)、17宗司法查封土地,已向上述企业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并对产业集聚区“批而未征、征而未用”土地进行摸底调查。

记者:对发现存在低效用地的将如何处理?怎样防止低效用地现象反弹?

李林:对上述35宗问题土地进行了集体会审,依据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拟订了详细的处置方案。6宗闲置土地将严格《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开展处置工作;16宗低效利用的土地,将依照《土地出让合同》对“未按期竣工,未达到合同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约定”追究违约责任;17宗司法查封土地,将配合法院等部门做好不动产查封、解封、拍卖、过户等工作;对“批而未征、征而未用”土地,配合产业集聚区加大土地收储和供应力度,在国家规定的处置期限内高效利用。

盘活“沉睡”土地,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是此次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动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确保低效用地不发生反弹,对出现问题的,发现一宗,处理一宗,决不姑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