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军装,他们是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脱下军服,他们是情系群众的爱心使者。近日,裴营乡房营村退役军人服务室获得“市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殊荣。记者走近探访这个退役军人服务室,听听老兵们的故事。
真心搭起军民桥
房营村辖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60名退役军人,村党支部书记余焕营是一名老兵,也是村退役军人服务室建设的主要推动者。
眼见村里老兵不少,每年“八一”能否把他们组织起来,聚一聚、聊一聊,商量看能否做点为村、为社会力所能及的事?2018年,余焕营在推进村级事务中萌生了这个想法。
2019年1月9日,先后投资近10万元、面积30余平方米的村级退役军人服务室挂牌成立。设有农技培训、健身娱乐、政策宣传、解困帮扶等“四个中心”,成为全市最早的村级“战友之家”之一。服务室在服务退役军人的同时,积极发挥在村级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做义务调解员、义务宣讲员、义务辅导员等,成为村级治理的重要力量和新农村建设的好帮手,也成了老兵的“战友之家”。
“我们村的60名退役老兵,在部队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有良好的素质教育,为群众服务有热情也有激情,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余焕营说。
房营村退役军人服务室积极助力老兵融入社会。退役老兵李长红在服务室的帮助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会了机械加工和修车,顺利找到了兼职工作,一年增收2万多元;村民汤介林的女儿汤婉婷患再生性障碍贫血,在余焕营的倡导下,退役军人捐款2万余元,并协调了临时救助。
“感谢村里的老兵们,他们对我恩重如山啊。”汤介林逢人就说。
从军初心馈家乡
每一个退役的老兵在军营时都是热血战士,“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回乡后,他们的军人本色依然,为家乡、为社会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老兵李清吉是个电工好手,哪家电器、线路出了故障,找他帮忙总能迎刃而解。
老兵们还带着红色故事,多次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教育,受教育学生已有上千名次;组建的“老兵志愿者服务队”,无论是“秸秆禁烧”“污染防控”,还是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平安夜巡等,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协助村调委会调解婚姻、邻里、赡养等纠纷,营造村民自治共建良好氛围。
这60名退役老兵,如今正成为当地发展的一支骨干力量。退役了,人退但心不退,要为家乡建设尽责服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军人作风赴一线
今年初,房营村被市确定为禁燃禁放区域,退役老兵走村入户巡逻宣传、发放彩页、签订禁燃禁放承诺书,在春节期间,房营村无一人无一户燃放烟花爆竹。
余焕营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形势严峻,退役军人服务室组织全体退役军人按照村两委安排部署,设立了房营村退役军人、党员为主的先锋岗,建立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安排退役军人轮流24小时值班,坚守工作岗位,对外出的村民进行出入登记,测量体温、消毒;对外地人员进行劝返;并组织退役军人先后向群众发放一封信和防控知识手册4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0余条,悬挂横幅40余条。
同时,老兵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一线防控。房万红为裴营乡防控指挥部捐赠5000余元的蔬菜;王猛为村防控卡点捐赠牛奶、鸡蛋20余箱;张小刚通过市防控指挥部向武汉捐赠蔬菜10多万斤……
谈及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未来发展,余焕营说:“退役军人服务室真心关怀退伍军人,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每一个前来办理业务的退役军人有回‘娘家’的感觉,也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的尊崇感和幸福感,退伍不褪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60名老兵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发扬革命传统思想和革命精神,一如既往地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