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年了,但我一直记忆犹深。
2017年5月16日早上,乌云密布,空气好像能拧出水来,一场大雨正在酝酿之中。看看时间,快七点了,匆匆扒拉几口饭,驱车向罗庄镇进发。
刚出市区,豆大的雨点就砸向大地,不一会儿就大雨滂沱,我谨慎地驾驶着车子,脑子却不由地思考着困扰我一夜的问题:今天去陈家村,认定贫困户的工作该如何开展呢?
陈家村是我的扶贫联系点。至村中,冒雨走在村道上,心情像天气一样沉闷。到陈朝安家门口时,犹豫了一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叩开了院门。
老陈满面笑容地迎接了我,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还在耿耿于怀,他却已尽释前嫌;我还在为怎样化解尴尬局面而纠结,他却用友善的态度,让我顿时如沐春风。在老陈热情地寒暄中,我一路上的坏情绪一扫而光,昨天与他发生的芥蒂也瞬间化为乌有。
陈朝安是我的帮扶对象,71岁,身体健康;老伴常年有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儿子未婚,出外打工,却于前年失去了联系。儿子的事情一直是老陈的心病,导致他近年来萎靡不振,失去了往日的勤奋,日子过得不尽人意。村民讲,老陈先前是一个十分勤恳的人,是大家公认的“庄稼筋”,干农活是把好手,每年地里收入都不错,农闲时去建筑工地打打工,儿子每月还有工资寄回,是个“瓷实户”,前几年就盖起来两层小楼。
然而,我却与他发生了争执。事情是这样的:上级要求对贫困户进行认定,符合脱贫标准的贫困户要退出。当我与陈朝安算其收入支出账时,他将每亩地粮食产量按最低计算,将每亩地投资按最高计算,致使春秋两季亩均收入只有116元,这大大低于全村的平均水平,明显不是实际情况。我知道,他是怕没了贫困户的政策福利,就跟他讲,脱贫户还能继续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但老陈脾气犟,任凭我怎样解释,他就是不改口。我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不由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一股衙门作风表露出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批评了他,结果是不欢而散。
此事让我一夜辗转反侧,生气、委屈和懊悔的心情交织。为了做好老陈的思想工作,我昨夜打了一宿的腹稿,直到刚才进门时,还在思忖着,如何用“扶贫先扶志”之类的大道理来说服他。
而此时,老陈的大度让我冷静下来,我反躬自问: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也经历过苦日子,自己的不少家人亲朋也在农村,怎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像自己父辈一样的贫困户呢?深刻剖析,我认识到,这件事责任在我,一是自己平时缺乏深入细致的扶贫政策宣讲,没能让政策潜入群众心里;二是存在官僚作风,没有把自己放在与群众平等的位置上,缺少把贫困户当亲人的心理自觉。
想到此,心中豁然开朗,我诚恳地向他道歉,他也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们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似的,从家庭的勤劳致富谈到国家的扶贫政策,从家里的琐事谈到地里的农活。我许诺,要发动在外务工人员和所有能利用的关系,尽最大努力寻找老陈失联的儿子;老陈表示,要振作起来,让家庭生活尽快好转。
交谈中,老陈有一句话让我十分感慨:“当贫困户不是啥光荣的事,有头发谁想当秃子?有粉谁不想往脸上擦?”这质朴的语言透露出乡亲们的那种坚毅刚强和想过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和扶贫队员能真情地关心帮助他们,真心地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真正地带着他们奔小康,我们的父老乡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
傍晚,天已放晴,火红的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燃烧,驾车行进在这披着霞光的路上,心情十分惬意。
后来的日子里,我时常回味这种惬意,这种惬意始终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在扶贫工作中累并快乐着。陈朝安更是忙碌着,快乐着,因为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失联的儿子也已找到,生活真如俗语所说“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陈家村的乡亲们也都忙碌着,快乐着,因为,他们沐浴在党的惠民政策的阳光里,正在致富路上朝着美好的明天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