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风凛冽,在刘集镇杜营村成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大棚内温暖如春,茄子、西红柿、花菜等蔬菜长势喜人,群众忙着采摘蔬菜,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里的蔬菜不打农药,绿色无公害,非常抢手,一天都能卖出去几千斤。合作社效益好,我们干着也有劲儿。”该村脱贫群众余全立正在采摘西红柿。
据了解,成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该村群众吴静旭2014年成立的,占地面积约200亩,建有29个大棚,主要以种植设施蔬菜、陆地蔬菜及经济农作物为主。
“刘集镇位于市区东南30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坦,日照充足,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发展现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在外经商多年的吴静旭,道出了她回乡发展蔬菜种植的初衷。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庄跃兵介绍,村里得知吴静旭想回乡发展蔬菜种植后大力支持。村干部带着吴静旭先后到山东寿光、周口等地实地考察,从蔬菜大棚建设和运营、蔬果种类和种源、供应范围、服务网络、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学习蔬菜育苗、种植技术。
“要不是有村委的大力支持,现在不会发展得这么好。”看着大棚内绿油油的有机花菜,吴静旭很感慨。村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交通便利的地块流转给她种植蔬菜。种了一辈子地的群众对发展高效农业不理解,不愿意把地流转给她。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多日奔走,为她流转了200多亩地。
种菜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吴静旭试种西红柿,当收获时,她傻眼了,一个个长得歪瓜裂枣,无人问津。村委多方求助专家帮助她找原因,原来是种子有问题。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年,吴静旭找到有质量保证的经销商,在她的精心管护下,西红柿喜获丰收。为了打开销路,吴静旭积极与超市、学校对接,又增加了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慢慢地她种植的蔬菜在刘集镇小有名气。第三年,她的蔬菜由上门送货转为坐等收购,效益越来越好。
“乡亲们看着咱的菜种得好,都纷纷过来取经。”成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成立时入社社员5人发展到118人,到2017年底,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80亩。
“今年疫情期间,要不是合作社,我种的几十亩的白菜要全烂在地里了。”村民岳景珍说,原来自己一个人干,种子、化肥、销售全得自己操心,风险大。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从种到收基本上不用费心,每到收获的时候,吴静旭就联系好了买家。
“合作社的蔬菜销往十堰、襄阳、南阳、新野等地。我手机上下载了全国各地的蔬菜行情价格表,哪个地方行情好,我们就联系哪里的买家。”吴静旭说,“村里为我们谋划建设工字型的循环圈,项目二期120亩地已经流转到位,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村委干部竭尽全力地帮助我,我也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贫困群众。”吴静旭主动找到村委干部,提出让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合作社通过实施小额贷款到户增收项目,带动全镇50户贫困户进行增收,被刘集镇政府命名为刘集镇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常年有6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
建档立卡特困供养贫困户庄焕祥就是其中一员。“我身体不好,还要照料七十多岁卧病在床的母亲,合作社让我在基地从事一些自由性的工作,不仅能照顾母亲,还能挣点零用钱。”庄焕祥说。
成林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刘集镇蔬菜种植协会,辐射该镇60余户种植户加入。同时还吸纳了两户贫困户入股,采用无塔滴灌供水先进技术,种植花菜、西兰花等,亩纯收入在3000-5000元,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
“成林专业合作社是刘集镇第一家带贫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我镇共有6家带贫车间或基地加入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带动100余名贫困户增收致富。”该镇扶贫办负责人说。
对于下一步的帮扶计划,吴静旭有自己的打算,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提供统一的、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提供优质种苗和农资等,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传授经验,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利用信息化优势拓宽经营渠道,统一销售,吸纳周边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大田蔬菜种植。
“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产业和就业为突破口,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断深化产业扶贫大格局,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说起未来的发展,吴静旭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