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仲景文化的“根”——写在我市获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项目”和“中医药文化著作出版资助项目”之际

2021-01-13 17:08:26 作者:“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研究”课题组 《邓州市中医药志》编辑 来源:
分享到:

新年伊始,捷报频传。日前,从省卫生健康委传来喜讯,我市申请的“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研究”和《邓州市中医药志》出版专项资助项目获得批准,成为全省获得项目最多的县(市),也是我市首次获得的省级中医药文化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开启了仲景文化邓州寻根之旅。市中医药管理局的丁自力同志成为全省申请中医药文化项目最多的个人。

仲景故里 文化深厚

仲景文化是张仲景创立的独特中医医疗文化模式,是中医药学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外在行为规范与器物形象的总和,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继承性、创造性、价值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经后人不断继承并发扬形成文化体系,具有经方价值、模式价值、凝聚价值、创造源价值及医德价值等。

邓州是“医圣”张仲景故里。1800多年前,张仲景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今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他好学精思,师从同郡名医张伯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医学之大成,著成光耀千秋的中医经典的《伤寒杂病论》16卷。他总结汉以前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首创六经辨证,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中医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经方之祖”“万世医宗”。“集秦汉医药之大成,开医家临床之正源”是人们对其生平的总结,其中药文化思想被后世尊崇为“仲景文化”,至今仍被全球学习中医的人奉为圭臬。

光阴荏苒,前辈奋斗精神不息;岁月变迁,医道重任不变。在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影响下,邓州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尚医崇医蔚然成风,中医药人才众多,全市现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36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3人、执业(助理医师)1097人;确定中医师徒关系老师97名、学生236名;命名三代以上“邓州中医世家”74家;中医医疗机构47家。

邓州的中医药氛围浓郁,中药资源丰富。出产的旱半夏,史称“邓半夏”,曾被李时珍载入《本草纲目》;盛产的麦冬,个大质柔,气味香甜,药用成份含量极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畅销全国并出口,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邓麦冬”;药用菊花“邓菊”早在南宋时期范成大所著的《范村菊谱》中即有“药菊邓州白、邓州黄,香比诸菊甚烈,而又正为药中所用”的记载,故称药菊者邓菊尤佳。此外,历史上,元胡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曾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

寻根探源 梳理脉络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是守住根脉。数千年来,邓州人受仲景文化耳濡目染的思想文化熏陶,信手即得的自然资源,使邓州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人文优势,积累了大量简、验、便、廉疗效独特的土、单、验方,造就了无数的医林名人贤士。仅民国时期,就有中医儿科段彩庭、中医妇科梅迅卿、中医眼科刘云猛等在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的邓州名医。但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医圣故里仲景文化进行系统科学的挖掘整理,使不少仲景故里的优秀民俗和一些疗效独特的民间验方濒临失传。

为了留住仲景文化的“根”,近年来,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结合邓州历史文化、邓州中医药文化、邓州中医药历史沿革、中医世家、国医大师唐祖宣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料和历史文化现象,从仲景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文化环境等来研究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和发展现状,总结医圣故里地域特色的邓州市中医药民俗文化。他们广泛查阅文献,多渠道收集与仲景文化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告、新闻报道等资料,提炼出具有医圣故里根脉的中医药民俗文化的特点;对部分知名中医药专家、中医世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访谈,有侧重地了解其对医圣故里中医药近现代传承发展状况的看法;对邓州中医药文化习俗、偏方等进行汇编、整理,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具有医圣故里地域特色和系统化的根脉性中医药文化;探究仲景文化渊源、梳理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的脉络,对医圣故里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民俗文化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进行系统化全面研究,为探讨仲景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和外延,凝练仲景医药文化特色的中医药哲学观、价值观和健康观,推进仲景文化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传承弘扬仲景文化和守正创新发展河南中医药文化,提供了根脉文化支撑和理论依据。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邓州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争取国家项目、自筹资金3亿多元,建设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强龙头。投资1.8亿元建成了新中医院,搬入新址后,中医院以创建三级中医医院为目标,特色科室增加到20个,病区18个,人员达63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16人,龙头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市直综合和专科医院紧跟中医药发展趋势,立足医院实际,整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力量,优化中医药服务流程,建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重枢纽。投资一千余万元在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25家,基层“仲景国医堂”中医综合服务区覆盖率达100%。

固网底。在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创建“中医特色服务机构”活动。目前,全市“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已达106家,95%以上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可及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费用,减少了疾病和贫困的发生。“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建设经验,被省中医管理局推荐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被省中医管理局推荐为“全省学习考察点”,信阳市、卢氏县、禹州市、息县先后派团到我市考察学习。

在全市开展“仲景国医堂”评星晋级活动。按照《仲景国医堂评星晋级标准》,从硬件设施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配备培养、中医药宣传教育及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升完善“仲景国医堂”软硬件内涵,进一步优化服务,创建品牌,为达标的“仲景国医堂”颁发星级牌匾。村级“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我市的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可得性显著提升。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市的中医药参与防控和救治率均达到100%。2020年5月7日,在河南省召开的中医工作会议上,我市做了经验介绍,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做典型发言的单位。

2015年,我市将市农科所改制为“邓州市中药材研究中心”,指导、引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结合我市中药材种植情况和道地药材沿革,编制《邓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市中药材推广种植,支持“菊花、半夏、麦冬、元胡、生地”等道地药材和优势大宗中药材的推广种植。202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邓习生态画廊”种植千亩药园,以此开展“定制药园”建设,把药材种植业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精准衔接,把邓习生态画廊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生态建设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督导检查 “首次”考核

近年来,市中医药管理局持续开展了“中医药饮片普查”专项整治和“中医药服务主要数据运行宏观监管”等活动,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仲景国医堂”建设、运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情况月通报制度,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情况”和“中医药服务情况”,从七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监控、对比和分析。

2019年,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四个考核组,对全市2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年底考核,开创了“首次”对中医药工作进行年度考核的历史。2020年,市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上级要求,组织5个巡查组,对全市40家一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民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项巡查,提高了医院中医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探索了各级各类医院中医药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医院中医药工作的能力提升和健康发展。

自2017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了三届“仲景经方运用国际论坛”,协助国家及省级中医药学术组织举办了六次省级以上中医药学术会议,使我市基层中医药人员不出家门就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培训,累计参会人员近10000人次。同时,积极宣传展示我市中医药发展成果,在《中国中医药报》《医药卫生报》等多家媒体发表百余篇文章;利用市中医药学会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万余条。

“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185万人民共同努力支持下,根系穰原沃土的‘仲景文化’这棵千年古树,必将长出更加粗壮的新枝芽,叶繁茂盛,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仲景学术思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国医大师、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