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陶营镇 振兴路越走越宽

2024-06-05 16:30:21 作者: 王中献 高 爽 王崇顺 潘 飞 来源:
分享到:

生态农场

扩大养殖规模,鱼类如何摆布?进行间作套种,选用哪些品种?

遇到这些难题,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竹园村的宋长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建国。

张建国是邓州市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认识张建国之前,宋长新主要养殖“四大家鱼”。2021年,经人介绍,宋长新开始和张建国合作,养起了黑鱼。

鱼苗、鱼药、饲料、销售,张建国提供“一条龙”服务。宋长新的黑鱼养殖顺风顺水。

“去年卖了3万多斤,挣了20多万元。”宋长新喜不自禁。

“两省六县。”谈到合作区域,张建国甚是自豪。

“以前可没有这样轻松……”话锋一转,张建国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

张建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移民,2011年8月搬迁到陶营镇张寨社区。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看到引丹干渠里面哗哗流淌的丹江水,张建国的心里起了波澜。他在想,如果“重操旧业”,用丹江水养鱼,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既消解了乡愁,又找到了致富的好门路!

拿定主意,急性子的张建国立即去找镇领导。镇领导经过认真调研,觉得切实可行,给予大力支持。

流转土地,200多户群众,没日没夜,一家一户,苦口婆心做工作。需要迁走三座坟,更是想尽千方百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流转土地500多亩。当年挖鱼塘,当年丢鱼苗,当年卖鱼。

在养殖的所有鱼中,张建国最青睐的是黑鱼。黑鱼含有十几种氨基酸,丰富的DHA、铁元素和维生素,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不仅营养全面,而且肉味鲜美,市场认可度非常高。

“2019年以前,需要从广州进黑鱼鱼卵。”张建国道出了其中的艰辛,装有黑鱼鱼卵的氧气包空运到襄阳,掐准时间点赶到机场,运回来的时间越短越好。为了以防万一,通常是带上两辆车,一辆备用。“由于气候、温度、水质等条件不适应,成活率在70%左右,代价是现在的三倍。”

转机出现在2019年。这一年,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应邀到邓州考察,张建国的水产养殖就是考察点之一。

张建国自信满满,“农场规划规格高,一水三用无污染;黑鱼养殖三层鱼,综合利用效益好。”

何谓“一水三用”?张建国娓娓道来。从鱼塘排出的肥水进入莲藕地,从莲藕地排出的水进入稻田,养分不断吸收,水质不断净化。

再说“三层鱼”。上层是鲢鱼,中间是黑鱼,下层是鲫鱼。养殖黑鱼产生的微生物叫鲢鱼吃了,小虫子让鲫鱼吃了,既节省了成本,又净化了水质。

实地考察之后,桂建芳院士当场表态,院士工作站就设立在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在桂建芳院士的精心指导下,张建国逐步掌握了黑鱼孵化、养殖技巧。

“现在的成活率在96%左右,全省数一数二。”张建国颇为自豪。

漫步在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内,只见鱼塘里面水质清澈,旁边的莲菜地里荷叶田田。不远处,有白鹭鸟在空中滑翔。好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

同行的陶营镇党委副书记魏红雷介绍,建国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被评为2023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荣获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引领带动全镇新发展农户养殖56家,水产养殖面积2200余亩,年产值1.1亿元。

创新无止境,张建国的儿子张宇——水产项目负责人介绍起了去年投入使用的“地膜塘”,可以提高养殖密度,保护黑鱼,打捞方便。

品质有保障,销路自然不成问题。张建国说,黑鱼销往武汉、郑州、北京、西安等地,供不应求。

水美古寨

走进陶营镇卢岗寨村,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蜿蜒的寨河绕着村庄缓缓流淌,碧水、绿地、游园、凉亭,错落有致的房屋与古寨交相辉映。

村民卢其军看着自家的鱼塘喜不自胜:“鱼塘连着寨河,现在有十几亩,年底两万条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现在你知道水系连通的好处了?去年是谁舍不得拆除河边那破房子的?”卢岗寨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打趣道,卢其军不好意思地笑了。

卢岗寨村是个传统古村落,村内水资源丰富,一个坑塘为中央水系,外圈寨河形成绕村水系。但年久淤泥堆积,河边旱厕、草木、残垣断壁较多,造成水系断流,水质浑浊,水域环境亟待治理。

村支两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最终确定以“水、寨”为主题,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打造水美古寨。

建设方案确定后,村支两委积极与镇政府以及水利等部门对接,申请专项资金。

“水系连通第一步,首先要清除水源旁边附属物,请大家全力配合!”村民代表大会上,赵玉林讲得慷慨激昂。

出乎意料,大部分群众表示不能接受。“我不同意拆除,我那旱厕还能用哩,搭的两间棚还是个仓库。”卢其军别着脖子走了。

“村干部和党员入户,说道理,讲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赵玉林发出了“动员令”。

赵玉林晃晃悠悠往卢其军家里走去,他想先去做做这个“刺头”的工作。

“不是我不拆,你看看,这些都是我花钱盖的,就是要拆,村里也得给我赔偿。”卢其军说。

“地都是集体的,你本身建的这些也是违建,现在拆了也是为了咱们村建设得更好,你得支持啊。”赵玉林苦口婆心地劝导,可卢其军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卢其军的家就在寨河边上,自家门前挖了个坑塘,养了鲢鱼、草鱼等。

赵玉林沿着卢其军家转了一圈:“你想不想扩大养鱼规模?恢复寨河,水面要扩大,可以把你的这个小池塘融进寨河里。”

卢其军张了张嘴,明显心动了。

“你再想,那旱厕你去了几次?那几间棚子,能放个啥?年久失修别再塌了!”赵玉林趁热打铁。

“中,书记,我就听你的,你说拆咱就拆。”卢其军拍了拍腿,“你放心,我明天跟你一起去协助拆除!真好这事,我得让乡亲们都明白过来。”

就这样,卢其军不仅主动拆除了自家的障碍物,还成了古寨建设的宣传员,主动帮助村干部对群众进行劝导。

历时一个半月,水源旁边附属物全部清除完毕。2023年年底,一期工程水系连通全部完成。目前,二期绿化亮化接近尾声。

治理后的卢岗寨村,一改以往寨河河道狭窄、坑塘水质浑浊的面貌,焕然一新。

卢其军的鱼塘如愿融入了寨河,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因为寨河引入了丹江水,鱼的品质也更好了。现在,不仅是卢其军,村里还有四家养殖户都开始扩大养鱼规模了。

“没事儿乡亲们都会来村里的游园转转。水越来越干净了,花草越长越茂盛了,遛弯可舒服了!”卢其军说。

“三期工程旧石板道路连通正在筹备中,等全部完成后,我们会打造采摘园、垂钓园等项目,全力发展‘水美古寨’生态游,带动群众致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赵玉林表示。

中国结

他的中国结,覆盖全国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其中一款产品,销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0%。碧桂园、中国邮政、各大银行、名酒企业发来的订单应接不暇。他叫葛吉昌,陶营镇王良村人。

你也许想不到,7年前葛吉昌家还是贫困户。

2017年,葛吉昌的女儿患上严重的眼病,不得不从打工十多年的江苏回到老家。给女儿治病花光了多年积蓄,他家被纳入贫困户。

“不能出去打工,咱就在家找个事干。”葛吉昌和妻子寻思着。他们先后考察了四五个项目,不是投资大,就是没啥前景,只得放弃。

一个偶然机会,葛吉昌从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在卖中国结,生意很火。对这个投入少、成本低的行业,他顿时来了兴致。

“在网上了解7个月,实地考察10个月,才决定干这一行。”葛吉昌说。

2019年6月,葛吉昌向亲属、朋友借了4万多元钱,交服务费、进货。买不起机器,就纯手工制作;雇不起工人,就发动亲属加入。

进货渠道少,技术不成熟,产品没销路,一个个难题摆在葛吉昌面前。

2019年年末,眼瞅着一屋子价值十几万元的中国结卖不出去,可把葛吉昌急坏了。

“不行改行吧,这条路不适合咱。”妻子有点支撑不下去了。亲属们跟着干了几个月,还没拿到一分钱。

“老板,这些中国结不要钱,放您店里,卖出去算您的。”在镇平县贾宋镇一家工艺品店,葛吉昌乞求店主。店主被葛吉昌的真诚打动,答应留下样品,给了葛吉昌80元钱。

2020年,葛吉昌经常开着他的面包车到周边县跑业务。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4个县。然而,销量还是上不去。

2021年,葛吉昌听说商丘市一些家庭作坊做的中国结,一年销量高达三四百万元,立即去学习。得知人家在浙江义乌设有销售点时,他直接从商丘去了义乌。

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葛吉昌被眼前小商品市场的繁荣景象震撼住了,当即决定在这里创业。

说干就干。2022年年初,葛吉昌在义乌占地80平米的销售点开业了。

“不到两个月,积压的产品全部卖完,订单多得接不完。”此后,葛吉昌的中国结销量一路飙升,当年营业额突破60万元。

销量暴增,小作坊已无法满足需求,得扩大场地。葛吉昌去找村支书商量。

“吉昌,你尽管放开手脚干,场地的事交给我。”王良村党支部书记王荣亚掷地有声。

场地问题顺利解决,陶营镇政府又帮助葛吉昌申请小额贷款,解决扩大生产所需资金。

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葛吉昌的工厂面积由20平方米扩大到6000平方米。陶营镇周边增设6家分厂,旺季能同时带动近千人就业。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闯出更大市场。”葛吉昌说,紧跟时代潮流,潜心研究制作工艺,“平均每年要推出10款以上新品。未来要做原材料到成品一条龙产业链,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

“我这辈子,算是跟中国结结下了不解之缘。”葛吉昌笑着说,网络销售是大趋势,正在装修直播间,打算直播带货,今年电商销售额争取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鲜奶吧

作为邓州人,早上走进附近的鲜奶吧,一瓶酸奶,一个面包,早餐轻松解决。

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新鲜制作的面包、鲜奶、酸奶都是“邓州制造”。每天清晨,位于陶营镇的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冷链直供市区各个门店。

在邓州市区,走进任何一家盛全鲜奶吧,你都可以喝到2个小时内挤的最新鲜的牛奶,你也可以品尝当日生产的各种口味的酸奶!

目前,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在南阳和邓州先后开设16家鲜奶吧连锁店。

产业兴旺,群众致富。李风云夫妻两个,每个月都有将近1万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陶营镇张寨社区的李风云骑着电动车去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上班。早上4点30分,李风云准时到达公司挤奶车间。

在工人的引导下,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膘汉”,向挤奶车间走来。奶牛的乳房经过药浴、挤掉前三把奶、擦拭按摩、套罩杯四道程序后,鲜奶顺着罩杯流到收纳桶里。

李风云的工作是套罩杯。2020年7月入职以来,李风云的工资从2000元涨到了4000多元。

2024年2月,车间一名开旋耕耙的工人离职了。得到这个消息后,李风云和丈夫张建波沟通,“我们公司有个活,就是开旋耕耙。奶牛去挤奶时,你开着拖拉机将奶牛的卧床进行旋耕。这个活,挺适合你的。”

张建波辞掉了自己原先的工作,入职妻子所在的公司,每个月都能拿到4000多元。

作为邓州市奶牛养殖协会会长单位,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积极响应邓州市“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号召,带动合作社37家,农户163户,种植青贮玉米5000亩,小麦秸秆8000多亩。

“七年来,企业能够发展状大,多亏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想尽办法反哺当地群众,帮助村民致富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加林说。

2017年,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进口荷斯坦奶牛500头。开养殖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环保问题,这可难坏了曾加林。

为了帮助企业早日步入正轨,陶营镇党委政府为其出谋划策,协助咨询环保、农村农业等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疫情期间,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喂牛的部分牧草是进口的,运料车下不了高速,这可怎么办?”得知情况后,陶营镇安排专人到高速口接送,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受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以来乳制品市场消费不及预期,奶源出现阶段性过剩,奶业行业整体处于困难时期。

养殖成本不断递增,奶价却不断创新低,单纯的奶牛养殖已经无法自保。曾加林寻思着,何不一二三产业融合,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延伸产业链,建设乳制品加工厂。2023年7月,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加工厂投产。2条低温奶加工流水线,可年加工鲜奶18250吨。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公司全力打造“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模式找对,困难消退,我们将全力打好奶业翻身仗。”对于未来,曾加林信心十足。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卢其军为化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