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校园的晨光里,总有一个身影比学生早到——或是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或是在班内打扫卫生。她是邓州市张村镇一初中的教师杨笋,今年,已是她扎根乡村教育的第十三个春秋。
杨笋,这位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以热忱守望初心的教育人,用十三年的光阴诠释了“教师”二字的重量与光芒。
成长路上的“引航者”
杨笋始终坚信,“传道”传的不仅是知识之学,更是为人之道。在她所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这些孩子心理敏感、习惯欠佳、缺乏信心。
2023年,班里一个叫朱蒙迪(化名)的男生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个孩子活泼好动,却几乎没有规则意识,经常随意翻动同学物品,引得大家纷纷抱怨。在深入了解后,杨笋才知道,朱蒙迪的父母早年离异,母亲自记忆起从未出现,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唯一陪伴他的爷爷也在两年前去世。自那以后,朱蒙迪就开始一个人生活。
面对这样一个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杨笋没有指责、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真诚的关怀一点点融化他内心的冰墙。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聊天:“你一个人能把自己照顾得这么好,真是个了不起的小男子汉。”她察觉到,这个孩子缺少的不仅是规矩,更是被爱的安全感。
寒冬来临,得知住校的朱蒙迪只有一床薄被,连褥子都没有,杨笋毫不犹豫地从家中带来厚实的被褥铺在他的床上。周末和节假日,她主动邀请朱蒙迪来家里吃饭,让他感受久违的家庭温暖。她还在班会中设计“如何与远方亲人保持情感连接”的分享环节,鼓励孩子们写信、录制视频、打电话,勇敢表达真实情感。
渐渐地,朱蒙迪变了。他开始主动与父亲视频通话,也开始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更令人欣慰的是,他逐渐懂得了规则的意义和爱的存在。他说:“杨老师让我明白,生活是需要规则的,而爱,其实一直就在我身边。”
“杨笋对留守儿童特别上心,像小朱这样的孩子,换别的老师可能就劝几句,但她能花几个月时间陪孩子聊天、做事情,连孩子偷偷捡起地上垃圾这样的小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耐心我们都佩服。”同年级的教师苗青芝这样说。
心灵世界的“点灯人”
“解惑”,在杨笋的教育词典中,远不止于学业层面的答疑。她更看重的是心灵层面的引导与陪伴。她洞察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等待发光的宇宙”,青春路上总有迷茫与困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愿意倾听、值得信任的“同行者”。她主动与学生建立“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信任关系,真诚地对他们说:“有问题不可怕,我们一起面对。”
曾经,班里有一位叫张鑫源(化名)的男生,因母亲怀上二胎而陷入情绪低谷,成绩一落千丈。敏感细腻的杨笋没有急于批评或说教,而是选择用文字叩响他的心门。她给张鑫源的作业本上写下一段话:“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这份爱从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但父母总有一天会先我们一步老去,那时他们的爱,就会化作兄弟姐妹之间的陪伴与守护。”
与此同时,她积极与张鑫源的父母沟通,帮助他们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共同营造包容理解的家庭氛围。就这样,一次次本子上的对话、一回回课后的谈心、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家访……杨笋以极大的耐心和共情,慢慢融化了张鑫源心中的冰层。他终于打开心结,接纳了即将到来的新生命。那个阳光积极、勤奋好学的张鑫源,又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
作为班主任,她还将“解惑”延伸至家庭教育领域。通过经常性家访、电话沟通、线上平台互动,她努力搭建家校之间的心桥,化解亲子隔阂,帮助家长理解教育理念与方法。她始终强调:“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份真诚也感染了许多家庭,逐渐构建起和谐共育的良好生态。
“杨笋老师是咱们农村教育的‘标杆’!”张村镇一初中常务副校长闻大勇提起她,语气里满是敬佩,“她不仅教会孩子知识,更用行动告诉全校老师:乡村教育的价值,在于把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变成照亮孩子未来的光。现在学校里的年轻老师,都跟着她学育人、钻教学,这种‘传帮带’的力量,比任何荣誉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