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通讯员 刘起雷 王延丽)精准扶贫,教育系统能做些什么?近日,笔者在市教体局的见闻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成人学校的芦笋富了移民贫困户
1月5日,笔者走进林扒镇土门移民新村芦笋基地,几位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碌着,室内温暖如春。
“这个基地共350亩,由成人学校统一经营,工人全部是贫困户或50—60岁的中老年人,经过成人学校培训后在基地上岗。”基地负责人、土门学校校长兼成教专师胡成岗说。
查看芦笋长势,为芦笋除杂草、施肥,采笋、包装,根据不同的工种,工人在基地的收入每月800—1500元不等。“我们老俩年岁大了,细活咱也干不了,主要就是在田里薅草、浇水,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我很满足。”基地工人胡道才高兴地告诉笔者。如今土门芦笋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多户,种植面积达600余亩,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依托成人学校每年共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余场次,培训人员4000人次左右,深受农民欢迎。
政策倾斜提升贫困村办学水平
张楼乡老君庙村是个贫困村,2017年,我市专门为张楼乡小学安排了24万元的教学楼维修项目,有效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楼面貌。
像张楼乡小学一样,2017年我市就有37所贫困村学校实施项目建设,规划资金2368万元。截至目前,37个项目中主体完工或竣工7个,13个项目正在主体施工,17个项目正在组织开工。
“全市现有89个贫困村,作为贫困村,对教育的欠账相对较多,建好学校是第一步。”市教体局局长李莉说,“为此,我们实施了校建项目贫困村倾斜计划,到2017年底,累计为72个贫困村规划了106个校建项目,涉及73所学校。”
此外,加大对贫困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2016年以来,我市共落实教师特岗计划410人,所有教师全部分配至25个偏远乡镇的学校和教学点。
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失学
“贫困学生资助的关键是做到全覆盖,确保一个不漏,前提是识别精准。”李莉说。
自2016年6月份开始,该局共印制了25万份学生资助政策宣传页,发放至全市师生手中;举办了4期专题培训,对全市校(园)长、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员等共计培训2700余人次;印制了22万份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发放至每位学生家长、资助管理人员、班主任手中,确保“人人了解政策,人人知道程序”。
同时,积极挖掘潜力,创建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自2015年以来,全市由社会层面捐资设立的村一级基金近百个,每年颁发奖学助学资金200余万元;市级奖学助学项目8个,每年发放金额近260万元,奖助师生2000余人次。此外,由市、乡两级政府设立的助学奖学项目共27个,每年颁发资金近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