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记者 王静会)眼下,又到秋耕秋播关键时期。为维护农民利益,每年此时,全国各地都会集中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捉拿“李鬼”。这种护农行动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得到了农民的欢迎。
然而,伪劣农资为何屡打不绝?专家分析认为,这与农资生产经营不规范、农资市场发展不完善、流通环节过多、营销网络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不少地方,农资打假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山响,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或者存在“以罚代管”“以罚代打”的现象,抓住几个“李鬼”一罚了事。“李鬼”们偏偏“不怕打”“不怕罚”,“打”“罚”只能使“李鬼”们变本加厉。往往打假期一过,“李鬼”们又重操旧业。逮住了制售假者,没收、查封、罚款,然后没有了进一步跟进措施,致使打假处在“举报、查处,再举报、再查处”的恶性循环中。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农资打假必须打在“李鬼”们的“七寸”上,发现“李鬼”要坚决“斩草除根”,让其“倾家荡产”,使之无“用武之地”,彻底铲除造假售假的根源,从根本上掐灭“李鬼”们“东山再起”的机会。要建立一个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长效监管机制,从源头抓起,从制度建设入手,对农资产品全面实行准入制度,强化监督执法力度,采取防范与集中打击相结合,法律、行政、媒体等多方面联手互动,形成合力和打击威力,让“李鬼”们成为“过街老鼠”,无处可逃,有所忌惮。对有“前科”者,永远禁止其进入农资生产、经营行业。对那些专门“研究”、参与制假售假的农科院所站,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假屏障,坚决摒弃“以罚代管”“以罚代打”的老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打一个成一个,不出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