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锁定“十二五”的时间坐标,俯瞰邓州版图,承载着邓州“光荣与梦想”的五年,已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刻下了不平凡的影像。
这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显著改变、形象品位持续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大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率较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基本达到建成区45平方公里、40万人,去年被确定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五年来,重点工程硕果盈枝。湍北新区开工建设,一座新城雏形初步显现;建成了湍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雷锋广场、北京大道跨湍河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
五年来,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工作。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五年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6个乡实现撤乡建镇,穰西社区等4个村(社区)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穰东、构林、赵集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镇。
五年铸一剑,风雨再兼程。市委、市政府以“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为执政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带共建,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城市发展格局,努力让全体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路是城市的骨架,承载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
“以前家门前的路是‘羊肠小道’,下雨天出门一脚泥,现在那是‘大路通衢’,下雨回家再也不会有泥了。”提起这五年门前道路的变化,家住北城后的路城开心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家住西一环的汤林对记者说,现在晚上下班回家,路上亮堂,心里敞亮。
灯亮了,路通了,市民的口碑是城市最好的丰碑。“十二五”期间,我市集中实施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和延伸建设,全面提升城区道路水平和面貌。累计投入10亿元,新建改建北京大道南段、古城路商业步行街、南二环等城区主干道35条(段),建设居民小区及背街小巷道路16条,建设道路总长85公里,升级改造邓孟、邓襄、邓新等入市口7个。
在实施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抓配套、抓完善、抓提升。累计投入1.5亿元,先后实施管线入地工程,配套光亮工程,推进城市污水管网配套,搞好交通标线规划,设置道路护栏,狠抓市政管养,完善城区排水工程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已是我市建设丹江口库区区中心城市的“火车头”。为城市的“成长坐标”谋划,勾勒出一幅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已是必须,而湍北新区就是我市未来发展蓝图中那颗耀眼的钻石。
日前,在三贤路跨湍河大桥施工现场,铲车、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施工机械轰鸣作业,高空中塔吊林立,人员、运输车来回奔跑……处处是繁忙的建设场景。三贤路跨湍河大桥是我市开启湍北新区建设、打造穰城新都的重要工程节点。
“十二五”期间,湍北新区作为中心城区跨河发展的先行区,以文化办公、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为领航,打造具有地方历史人文特色的综合性城市新城区。总面积约9.37平方公里,东起七里店湍河大桥(邓南公路),北至灵山路,西至焦枝铁路,南至湍河北岸。去年,湍北新区完成投资10亿元,北京大道跨湍河大桥,湍北8条道路及湍河风景带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四馆一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春节前,在外创业多年的王建柱回到邓州,第一个感觉就是家里的水净了、甜了、多了,比起江南水乡更加灵动,更加亲切。肯定的背后,是我市近年来坚持围绕“水”字做文章的积极成果。先后实施了引刁、引湍入城工程,建设湍河风景带,筹建邓西湖和明珠湖,慎重利用好南水北调每年分配我市6亿立方米用水指标。同时,供水和治污建设并举,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我市坚持新厂建设与老厂挖潜、管网改造并重,全力保障供水安全。在促进第一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的基础上,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
城不在大,有水则灵。有了水的灵气,续“文脉”,提“气质”,城市才会更有温度,更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市是邓姓发源地,春秋时期邓国候吾离陵文物古迹至今存留。“十二五”期间,我市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整修总用地面积330亩、建设面积20961平方米的邓国春秋园。目前,该项目一期大殿工程正在建设中。此外,实施占地约160亩的雷锋广场改扩建工程,把文化与景观融为一体,成为继人民公园之后,又一个供广大市民群众沐浴雷锋精神及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们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优良的人居环境,更是为了享受城市的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启动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占地390亩、总投资约20亿的城市综合体,增强吸引承载力。构建商务中心区,培育新兴增长极。实施团结中路改造,打通交通瓶颈。筹建万里物流园,构建现代交通物流中心。
五年来,我市按照区域“产业中心、居住中心、基础设施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定位和小城市建设标准,以建设特色小城镇为抓手,结合各自实际,选择工业主导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我市确定的153个社区建设正在分步实施,去年启动的34个新型农村社区“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已开工建设。
泼墨大手笔,蕴藏大智慧,满载大收获。仔细梳理,我们发现,“十二五”期间,邓州城乡建设既注重城市框架的“鸿鹄展翅”,又注重城市品质的“修炼提升”;既注重物质文明的积累,又注重生态文明的夯实;既实现了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又达成了民生福祉的极大改善;既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旧貌换新颜,又达成了农民生活的城市化。无论是单项工程还是城市系统建设,堪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