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十二五”时期,180万穰原儿女努力奋斗,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可圈可点,各项改革事项成效显著。如今,我们已昂首阔步踏入“十三五”,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迎来邓州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河南省经济全局作出更大贡献的攻坚时期。
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专栏,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聚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总结经验,发扬成绩,鼓舞穰原儿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引领前进的旗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市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连绵不断。“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餐,让古老穰城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崭新活力。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权益切实保障
穰原日日飘歌声,湍河两岸舞缤纷。这便是我市居民常态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论是旭日初升的清晨时刻,还是华灯初上的夜晚时分,从古城广场到雷锋纪念馆,从人民公园到体育广场,座座高楼掩映下的人文景观衬托出无数欢歌热舞的身影。
“退休后,我觉得很失落,不知如何打发空闲时间。后来我加入了群众舞蹈队,丰富了文化生活,还从中结交了许多朋友。”正在古城广场跳舞的市民秦万荣告诉记者。
第一次看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进村表演的刘集镇户周村刘梅兰大妈也发出了感慨:如今农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十二五”以来,我市组织市豫剧团、越调剧团、罗卷戏剧团,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各样的演出活动,每年每村演出2场以上;开展广场文化月、非遗进校园、非遗展演、文化进高墙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各乡镇也成立了业余文化队伍,组建舞蹈队等不断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各行政村、文化茶馆、学校等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606个,覆盖率达100%;建成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110个,覆盖率达86%;2013年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历年来年购书经费均在6万元以上,馆藏图书逐年增加。做好流动图书借阅工作,全市已建成流动图书借阅室32个,农家书屋606个,有效解决了群众看书难问题。多措并举,使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投入持续增加 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投入持续增加。2011年我市文化事业经费地方财政补助投入440.3万元, 2012年投入584.3万元, 2013年投入667.1万元,年均增幅达23.5%,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2014年,邓州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达到4600万元。
去年5月19日,全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会在赵集镇、裴营乡召开,与会领导和群众观摩了赵集镇、裴营乡的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在此项活动的带领下,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创新。
我市人民文化馆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办公室、音乐舞蹈组、书法美术组、文学创作组、非遗保护室、档案室等。2011年,文化馆获国家“三级文化馆”;各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内设“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文化共享室、培训室、多功能厅和管理用房),我市90%的行政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一院(文化大院)一广场(文化广场);我市将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广电工作有声有色 艺术精品推陈出新
我市广电局在新闻栏目中开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六城联创扮靓邓州》,采取播发评论、解读书记市长讲话、增加典型报道比例等多种形式,对市委市政府各时期中心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增设了《警务时空》《东西南北中》等新栏目,办出新特色,充分发挥了舆论主阵地作用。有线电视日趋规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及时检修城乡环网线路。目前城区的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3100余户。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精品纷呈、佳作迭出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打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市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刘洪涛等一大批艺术家倾力创作,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现代戏《月圆时节》和小戏曲《婆媳之间》,小品《路旁买卖》、《幽会》等。整理编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州越调》、《邓州罗卷戏》,搜集整理实物,演出剧目录制存档,目前已搜集整理越调剧本10部,对演出剧目进行全程录制达40余小时,并在培训基地、传习所培养传承人近40人次。
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邓姓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加强邓州与世界各地邓氏的交流联谊。编印《邓姓文化》杂志邮寄18个国家和地区。接待海内外邓氏宗亲回邓州探亲联谊18起150余人。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遗产扎实保护
十二五期间,我市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数已达440家,其中网吧75家,卡拉OK厅42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74家,营业性演出团体(个人)186个,演艺场所4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4家。逐步形成了以各类娱乐场所、艺术品经营、艺术培训、书报刊市场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全市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
“邓县有座塔,离天一丈八。”位于我市古城路大十字街西南角的福胜寺塔,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进行修葺时意外发现塔基地宫。2006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市标志性的古老建筑,它的保护完好离不开文物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全市共搜集非遗线索30000余条,项目14大类1008个,文字记录近116万字,并全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档案。
回眸“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亮点纷呈,古老穰城焕发出新活力。展望“十三五”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亟需提高;还应继续加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需加强引进和培养;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凝心聚力深挖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发展文化产业,让更多百姓享受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精神食粮。穰原大地上文化号角已经吹响,文化大繁荣的画卷已徐徐展开,全民奔小康的脚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