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城市之魂 提升邓州文化软实力
――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几点看法
邓州网讯 2012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邓州、十堰、安康、汉中、商洛五个城市列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明确批复。这是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我市确立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又是结合实际规划的一张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该区域内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努力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区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内涵丰富、任务繁重,不仅要有领先的经济发展硬指标,更要有文化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起到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才能称得上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提升邓州文化软实力,个人认为,就是要挖掘具有邓州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增强邓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外界对邓州形象的赞赏力和认可度,营造邓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效应,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条件、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提升邓州影响力
文化品牌犹如一个城市的标签,具有知名、美誉和独一无二性,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就缺乏魅力、缺乏竞争力。近年来,我市把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中国第一雷锋城等,作为邓州名片不断推介,收到了一定的对外宣传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些名片缺乏全面打造,精心包装,有力推介。同时,确立的名片太多又形不成拳头优势合力出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建设邓州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要逐步把那些属于邓州独具特色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文化内涵整理出来,包括能够反映邓州的特色文化、人文历史、独特优势、发展亮点的内容,集中打造一个响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如“邓姓之源 中原天府――邓州”,或“医圣故里――邓州”,或“中国第一雷锋城――邓州”等,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建设一座城市地标、设计一个城市“LOGO”、 设计制作一批宣传图册、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形象宣传片、打造一部高质量的影视剧等,在相关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全方位呈现邓州的独特魅力,让外界了解邓州,让邓州走出中原,进一步提升邓州的影响力,让邓州真正成为丹江口库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增强邓州人民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城市之魂,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邓州有5000年文明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古老厚重、民风淳朴,拥有邓姓之源的根文化、千年学府的书香文化、编外雷锋团的精神文化、穰原沃野的农耕文化,拥有邓州罗卷戏、豫西越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八里岗遗址为代表的古老仰韶文化,以北宋福胜寺塔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有夸父追日的美丽传说,有吾离陵、冠军墓、台湾村、涅阳县、古兵部都司、[氵][急]滩镇山陕会馆、花洲书院、杏山地质公园、北方水城“回”字形城河、南水北调湍河渡槽、国家级湿地湍河湿地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有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十林镇习营村、革命先烈王庚先等红色教育资源,有誉满古今邓州“三贤”韩愈、寇准、范仲淹,有享誉全国的邓州籍知名人士韩作黎、姚雪垠、周大新等。这些丰厚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无不让邓州人民骄傲和自豪。进一步挖掘梳理邓州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邓州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其成为全市人民亘古不变的家乡情结,成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充分运用这部分文化符号,让邓州产业发展烙上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印记,助推邓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真正发挥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繁荣文化文艺
丰富中心城市建设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为我们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尽快建成高档次的“三馆一中心”,高标准建设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常性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大餐,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文艺院团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要逐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焕发出更大市场活力、发展活力,保护好、引导好民间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逐步繁荣文化市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以评选表彰全市优秀文艺作品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各类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要动员全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我市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我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言献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