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于199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十多年来,历届市委、政府一直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所取得的成绩与加快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要求、先进标准、发展需求和群众意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笔者就我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进行了认真调查和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
据统计,全国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2个,紧邻邓州的南阳、襄阳皆名列其中。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独特的地方民俗,又有颇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建筑格局、鲜有少见的内外城河城墙和集中连片的传统街区民居,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当前,文化因素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效力持续增大,逐步成为地区发展的闪光点、支撑点和制高点。为此,我市应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全力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改善整体面貌、打响特色品牌、提升宜居程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一步优化形象、扩大影响、增强实力,让邓州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中更加“出彩”。
1、加强领导,摆上重要日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尽快成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研究出台系列化政策措施、决策部署和实施意见,健全工作运行机构,理顺工作运行机制,做到人员、经费、职责、督查四到位,提高工作运行效率。重视乡镇的基础作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加快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和重要文物古迹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并积极实施。进一步扩大新闻宣传发动和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群的认识水平,增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和建设开发意识,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加强建设,启动重头工程。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从定量上有集中连片历史建筑,从定性上有历史古城格局风貌,还特别提出“应当具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城路已经进行了仿古建设,花园街历史建筑损坏严重,团结中路成为我市城区唯一具备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议进一步加快团结中路综合改造工程步伐,对规划区域内的传统民居原址原样修葺整理,对花园街、团结路现有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修缮保护,划定核心范围,恢复历史街巷。针对内城墙毁坏殆尽,外城墙破坏严重,仅有花洲书院、登城突破口、月牙池几段断续保存;内外城河虽经多次整治,但总体档次仍需提升的局面,建议尽快启动内外城河景观廊带建设工程,沿线恢复建造古街、古巷、古楼、古寺、古墙、古门各类景点,形成“彩带串珠”的良好效果。力争通过一系列建设工程,展示古城街巷肌理,再现古城历史风貌,让游人忆得起“乡情”,留得住“乡愁”。
3、加强保护,夯实重点部位。历史文化名城定量评估要求“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和“保护管理措施完整”,建议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提高管护质量和成效。一是加大管理力度。对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内的建设项目,一律先由专家评审,然后再提交部门审批,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增设一道较高技术含量的“关防”。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安排财政部门列支预算资金和建立专项基金,特别是把日常管理经费、历史建筑修缮和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化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流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领域,努力提供多元化财力保障。当前应尽快投入资金对一批珍贵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如进士第、惠润庙等。三是加大查处力度。全面强化法治意识、推进依法管理,对人为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环境的行为,以及失职渎职造成不良损失和影响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严惩不贷。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的“小开发”建筑行为,营建规范有序的建设环境。
4、加强利用,创造重大效益。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要求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价值,把历史文化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建议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和民生改善事业,通过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历史文化街区、景点、游园,拓展旅游业务,开展经营服务,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结合团结中路综合改造,修复福胜寺、京戏院,重建“东阁”、“西阁”、“南阁”等历史建筑,打造步行商业街。立足“特点”、妆扮“亮点”、推出“卖点”,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文化项目,特别是积极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心研究、精心策划、倾心运作,努力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言献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