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丹江水甜,好喝。”日前,家住东一环中段的张老伯喝着自来水管里流出的丹江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9月24日,随着供水主阀门的慢慢打开,清澈的丹江水瞬时涌入我市城区供水管网,进入千家万户。这是记者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道通水时采撷到的一个镜头。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邓州段共设置3个分水口门,1号口门向引丹灌区供水,并无偿提供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2号口门向我市城区和新野供水,年供水能力1.42亿立方米,其中我市0.82亿立方米;3号口门设在赵集镇,年供水1000万立方米。
全力保障 服务中线通水
南水北调总干渠和供水配套工程开工以来,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明任务、担职责,坚持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全员参与,统筹安排、点线结合,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他们多次组织召开施工现场协调会、推进会,开展各乡镇办征迁专干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悬挂横幅、印发宣传页、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工程涉及沿线村庄,做好每户村民的思想工作。
近年来,我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被省政府、南阳和我市多次授予“南水北调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综合目标管理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9月29日,记者站在杏山地质公园之巅,举目远眺,碧波微漾,一泓饱含邓州人民心意的绿带缓缓向北流去。
说起渠首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主任陈志超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1969年至1977年修建丹江口水库及陶岔渠首的8年时间里,当时全县17至35岁的35万名青年有20万人到陶岔一线战斗过。为了陶岔工程,我市致残民工2280多人,而141位民工的血肉之躯永远埋藏在渠首两岸。
南水北调总干渠途经我市九龙、张村、赵集、十林4镇, 全长37.4公里,境内刁河、湍河、严陵河上飞架的3座渡槽,作为重要控制性工程矗立在清清的碧波之上。3座静默的渡槽凝聚着广大工程施工人员的心血和付出,3座渡槽共涉及我市8乡镇46个村永久征地9068.63亩,临时用地13751.56亩,迁建各类电力、通信、广电、管道114条,修建各类河渠、路渠等跨渠建筑物58座,其中公路桥、生产桥38座……
南水北调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就是征迁期,当时,建设了3个新居民点,后靠搬迁安置人口1201人,生产安置人口4709人。中线办副主任司占录说,自己当时带领计划科、综合科的全体人员,每天下乡,深入到工地一线,分头对群众做思想工作。2011年4月的一天,在赵集镇某村,有几户群众提赔偿标准等问题,致使建筑垃圾占堵道路无法施工,司占录连做几天工作还是不行,恰逢家中老人生病需要照顾,一着急他血压不稳头疼得厉害,嗓子也哑了,在村医那包了药,又一家家去做工作。有一家人看他们又去,干脆把门关上,他们就在路边等,看主家吃完开门,赶快进去,给他们发烟、拉家常、讲解国家政策。被诚意感动的群众最终同意施工,他立即高兴地跑到外面指挥铲车、卡车冒雨作业。垃圾清理完毕,天色已大黑,他赶快回去照顾老人,没想到因淋雨,他却生病数天。
不仅是南水北调办公室全体人员在默默地付出奉献,为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沿线乡镇也是全力支持。
2011年秋的一天,中线办副主任郭正芳和时任九龙乡乡长的吴冰到工地,检查因天气原因不能正常开挖的沟渠。得知开挖的沟渠内因积水倒致湿滑,人工铁兜车不能正常出土。两位领导二话不说,脱下皮鞋,挽起裤腿,赤脚跳入沟渠,拿起铁锹往铁兜车装土,在他的带领下,在场所有的干群和工人也立刻投入到工程中来,至晚上10点多,整段渠道畅通。
这些,只是几年施工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试想,没有我们沿线乡村干部和相关部门高度的政治意识、无私的责任担当、有力的政策宣传、积极的多方协调、严密的组织配合,哪有国家梦寐了几十年这伟大工程如期的通水?
配套工程 提升城区供水
“配套工程输水线路长,管径大,地下穿越多,施工难度大。我们协调住建、城管、规划、通信、电力等十多个部门,解决电力线路迁建、通讯线路恢复、管道位置冲突等大量繁琐的矛盾,解决设计变更问题11项。对部分不理解的群众,我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道理。在施工中,爆过管、阻过工,矛盾再多,我们不怕,想法儿解决它。”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工程科科长尹凤阁不无感慨地说。
为确保管线埋设如期完成,去年5月,我市开展了征迁矛盾问题集中排查化解月活动。排查活动的开展,解决影响配套工程施工的阻工问题40余起,创造了优良的施工环境。
尽管如此,湍河办纪工委书记王建平说,为解决入二水厂城区的管线埋设占压湍河居民地和房屋的问题,中线办可谓用心颇多。那时施工至北京大道,因占压面积过大,有一户一名年近70岁的残疾人,对赔偿结果不满意,不同意施工。我们配合中线办的同志,反复跑了十几趟来到该户交流,最终又通过这名残疾人远方的外甥来做工作,才使工程得以复工。
记者了解到,我市城区居民用水将全部来自三个水厂,三个水厂均由总干渠2号口门供水。供水配套工程总投资3亿元,全线地埋管道近60公里,征迁工作完成施工范围占用耕地4088.86亩,拆迁房屋10余间,926.22平方米,占压机井62眼、坟墓274冢、零星树木25402株、影响企业5家。我市三条水厂支线8.8公里,年分配指标8200万立方米,引水规模22.5万m3,可完全满足城市供水需求。为使我市居民全面吃上丹江水,目前,第一、三水厂正在加快建设进度。
对口协作 缔结丰硕成果
我市是丹江水库核心水源保护区之一,汇水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为回馈我市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付出,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成为我市的对口协作和支援单位,目前,我市和北京西城区已签订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环保、经济、商贸、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多项合作。
“工作虽苦,却也甘甜,自对口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我们积极与北京西城区开展全方位对接,签约项目10余个,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不仅得到了他们为我市第一水厂提供的援助建设资金2000万元,而且咱家乡的30多种名优特产品也批量进京,北京人的餐桌上也飘香上了咱邓州的特产。”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副主任郭正芳无不自豪地说。
近几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给我市带来地方税收4.518亿元;同时累计争取上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了8亿元。这12.518亿元资金,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今后,我们将以全面转型发展为目标,抓好总干渠运行的服务保障和配套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干渠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好水质安全,确保一渠清水永送京津,确保我市居民吃上丹江水、放心水。加大经贸、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对接协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邓州。做好支援合作项目筛选上报、资金扶持、跟踪问效,推进京邓对口协作扎实开展。”市政府党组成员、中线办主任陈志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