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由“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方面构成。长期以来,群众路线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始终是我们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
一、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相连。它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
(一)群众路线的萌芽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有了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出现了一些群众路线的思想因素。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大革命高潮中,武汉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刘少奇在汉口友益街尚德里4号撰写的三本小册子,明确指明工会的性质“是群众的奋斗的机关”,强调要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健全和巩固各级工会的群众基础。基于对农民在革命中重要性的认识,1927年初,毛泽东在深入湖南农村农民之中调查研究后,在武汉都府堤住所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正在兴起的农民运动以有力支持和鼓舞。同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交了关于普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大力武装农民,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提案。
在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是在1928年11月。当时,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此时的群众路线概念并不等同于后来被写进党章的群众路线,此时的群众路线尚处于摸索阶段。
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与此同时,项英、博古、洛甫、刘少奇等,也都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断摸索,厘清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和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在《论持久战》中,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最完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经典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
(三)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对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群众概念在新时期的延展、社会阶层的分化、理想信念的重塑等一系列新问题与新任务,党一方面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深刻理解其要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调适性的探索与发展,使其更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与发展。他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其与群众路线很好地融合起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成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方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我们党作风建设中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变成具体措施和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上述重要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为群众路线理论体系增加了新的内容,体现了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特性。
二、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这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牢牢把握“为了谁”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更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写进党章。
我们党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主要是牢牢把握了“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现在有的党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薄弱,同群众的感情疏远,权为我用,利为己谋,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的威信,人们对党在新时期能否贯彻群众路线产生怀疑。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在灵魂深处真正解决好“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所做一切事情的标准,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从群众实际出发,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我们党依靠群众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保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谁”这个最本质的问题,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政党,如果缺少人民的支持与拥护,靠策划于密室或游走于高层,革命都不可能成功。革命志士谭嗣同在牺牲前曾感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为什么会无力?就是因为缺少人民大众的支持!孙中山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告诫革命者要:唤起工农。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植根于民众之中,在强敌面前,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样依靠人民群众,组成铁壁铜墙,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保证。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群众为靠山。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也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苏联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导致政权轰然坍塌的教训令人深思,而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革命和建设事业如日中天,举世瞩目。
学习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谁”这个最本质的问题,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投身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
(三)我们党注重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汲取群众智慧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只有顺从民意,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党员干部实施正确决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的创举、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探索等成功实践,无不集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因此,党员干部要摆正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决策水平。任何自以为比群众高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下车伊始便哇啦哇啦的人,没有不犯错误的。深入群众,向群众作宣传,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掌握政策,才能凝聚民心,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员干部向群众学习要下基层,接地气,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受群众拥护给群众带来利益的,就坚持下去,反之,对人民利益造成危害,受到群众反对的,就加以更正,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武汉市开展电视问政、聘请布衣参事都是问政于民的有益尝试。
对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满腔热忱地加以处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既不要事不关己,漠然处之,更不能粗暴对待,激化矛盾。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问需于民,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四)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历经曲折,原因复杂,教训深刻。贯彻好群众路线,必须突破观念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形成全社会一致的群众路线思想观念,建立严格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使贯彻群众路线常态化、长效化。
我们党的历史,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坚持得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取得成功与发展,反之,脱离群众路线,失去群众基础,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与失败。这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和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了极为充分的证明。土地革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