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欧阳修

2019-04-23 10:33:19 作者:徐君泽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友谊,因其没有个人功利私欲的杂质,显得特别美好。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两人虽然相差18岁,却是莫逆之交。

  范仲淹两岁丧父,青少年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良相”或“良医”的理想,少小就能刻苦学习,“划粥断齑”就很有代表性。他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时,因家贫,只能每天煮二升米为粥,放在汤盆里等凉凝后,用刀子划成四块,撒上盐和韭菜沫,早晚各拿一块充饥,坚持发奋读书。

  欧阳修四岁丧父,和母亲寄居叔父家,所遭受的磨难也不必多讲。“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穷得买不起笔墨,只能用芦苇秆在柴灰上习字;没有书,就借书抄诵读之。

  范仲淹、欧阳修在贫寒之中刻苦求学的精神,为华夏悠久历史所倡导的“头悬梁,锥刺股”训典增添了生动的画卷。

  俗话说,朋友就是另一个自己。从欧阳修身上,依稀可见范仲淹许多优秀的品质。在仕途上,欧阳修是范仲淹坚定的同道,是荣辱与共的生死至交。欧阳修特别推崇范仲淹“进退皆忧”“先忧后乐”精神,他和范仲淹可谓同命运共呼吸。欧阳修同样忠君忧国,为人耿直,敢于顶风上书,也被贬三次,直到告老还乡。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淡泊名利,一心一意为社稷、为百姓谋事。庆历元年(1041年)十月,朝廷将陕西四路帅臣改观察使让范仲淹上任,目的是“正其名使之总戎,厚其禄使之抚下”,增加年俸,但范仲淹以国家的安危祸福为重,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利禄名位,连上三表,坚辞不受。范仲淹每天睡觉前总要回顾一下当天的开支和工作,如果做事和朝廷俸禄相称,就安然入睡;若不,一夜不安,且第二天加倍做事。范仲淹在泰州,筑海堤,改碱地为良田,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范公坝”;在苏州,“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惠及子孙;知青州,开挖井泉;在杭州,一方面“以公代赈”,另一方面开仓放粮赈灾;在邓州,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建州学等等,充分表现出他“爱民之上,忧民之先,为民之中,乐民之后”的民本意识。

  欧阳修和范仲淹可谓同工异曲。嘉祐八年,57岁的欧阳修位极人臣,众望所归,本可成为枢密使,但他为了避开新皇帝是他拥立之嫌,坚决拒绝。早年,他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而得祸,后来,范仲淹蒙昭恤,他请求调任贬谪在外的欧阳修一同共事,欧阳修认为“同其退”而不可“同其进”,荣禄之事不眼热,婉拒了。欧阳修为官几十年,以情治民,不扰民,他到任扬州,立刻调查农耕情况,抗灾护苗,开狱放人,实施“宽简之政”,化解许多矛盾,使衙门清寂。他努力使扬州百姓“人皆有饭吃,人皆能畅言”。

  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催化剂和兴奋剂。范仲淹屡屡遭贬,每贬谪一次,他的思想就上升一个台阶。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请调知邓州,在《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中向世人倾诉了他伟大的胸襟和志向,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几百字的短文,光华烁烁,璀璨夺目,其文风“行神入空,行气如虹”,语言“犹矿出金,如铅出银”,逻辑结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构筑了思想文化的珠峰,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048年,欧阳修被贬任扬州太守,理想的太阳依旧灿烂,情怀依旧高远,功绩也许就孕育在厄运之中。他不仅为扬州百姓谋幸福,还赋诗弄文,“公余暇,携友来此,并邵伯湖取荷花千朵,置客人间,击鼓传递,依次摘瓣,轮最后一片者,饮酒一杯,赋诗一首。”能采撷千朵荷花是什么概念?荷塘碧叶接天,绿满视野,折射着扬州的太平盛世。欧阳修在扬州不过一年时间,被誉为“文章太守”。

  范仲淹和欧阳修,对北宋文学发展都有卓越的贡献。范仲淹在文学史上承李、杜、韩、柳,下开欧、曾、王、苏,坚决反对晚唐、五代日沦浅俗的文风,主张复古革新。他从前代的兴亡,体悟到文章之薄会引起风化之坏,建议朝廷“议文章之道,师虞夏之风”。

  欧阳修是范仲淹主张的坚决拥护者,在他们和进步士大夫的共同推动下,朝廷两次下诏申诫浮华文弊,提倡散文,以适应政治的需要。

  范仲淹和欧阳修既是文学改革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范仲淹一生著作甚丰,有文集二十卷,别集五卷,两府论事及奏议二十卷。他的政治、军事论著闪烁着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他的文赋以文载道,格调高雅,可警世教化;他的诗,抒情咏志,意淳语真,清新劲朴,典雅畅达;他的词,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评价为“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欧阳修和范仲淹并驾齐驱,有文集153卷,附录5卷,在“唐宋八大家”中名列第三,冠宋六家之首。欧阳修对宋代诗文革新有卓越贡献,范仲淹称其使天下之文为之一变,是划时代、开风气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散文,明白晓畅,丰满生动,饱含浓郁的抒情色彩;他的政论文,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诗歌,文字恬淡,意蕴深邃。

  64岁的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后,大文豪欧阳修用数年时间,深思熟虑,几经润色,斟字酌句,精益求精,极其严肃负责地写出了约2000字的《范仲淹神道碑》,精练地简述范仲淹一生:“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评价公允,耐人寻味,使两人的友谊更显珍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