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雅韵板头曲

2020-06-15 10:21:45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2008年,我市曲艺专家宋光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板头曲传承人。

“板头曲”是中国古筝曲五大流派之一,是在演唱河南大调曲子之前演奏的器乐曲。说到大调曲,不得不说一说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宋书·乐志》),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有专家研究表明,如今的大调曲表演形式与相和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板头曲所用曲目较为古朴,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板头曲伴奏乐器以弹拨乐器为主,其中三弦、古筝、琵琶的演奏最具特色,此外还有月琴、板等。板头曲的曲调活泼动人、灵巧细腻,结构均为六十八板,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愿》《泣颜回》等。

有关资料显示,板头曲明代中叶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流传,在邓州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板头曲虽然是用弹弦乐器演奏的器乐曲,但又不像福建南音、江南丝竹那样,成为一个单独演奏的器乐曲种,而仍然依附于大调曲子的演唱,也可以说是大调曲的一部分。它往往既可以作为召集听众的“开场音乐”,也可以用来调弦试音开场演奏,还可以在几个大调曲词唱段之后,为变换气氛而弹奏一曲,是大调曲的最佳拍档。

板头曲按其演奏速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慢板板头曲,均为一板一眼;另一种是快板板头曲,为有板无眼的板式。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邓州流行大调曲,城市内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大十字街和小十字街(大口巷)等地,不足百米便闻弦索争鸣,唱腔乐声此起彼伏。无论是茶馆,还是庭院;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穷书生,大调曲似是入了境界的食粮,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当时,少年宋光生痴迷音乐,他入行后,多次受教于曹东扶大师,从事专业古筝的演奏。而在邓州,茶馆演唱大调曲的形式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1993年,宋光生当选为邓州市大调曲研究会会长,理所当然地对板头曲,大调曲进行了潜心研究和整理。由于大调曲在我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板头曲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以宋光生为主的大调曲研究会的成员们坚持每周切磋交流,共同探讨,使得板头曲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在国内外的交流演出中得到了赞誉。2008年11月,宋光生等一行首邀参加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在音乐周上,宋光生等演奏了著名板头曲《高山流水》《大救驾》《打雁》等曲目,受到与会专家的热烈欢迎和同行们的高度赞赏,无不为板头曲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邀请下,宋光生又为学院的师生们补上了一堂有关板头曲的理论课。为此,中央音乐学院专门给邓州市文化部门发来了谢函,对宋光生等人在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上的杰出表现表示感谢。

2013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举办“新音乐学:理论、方法与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宋光生等受邀参加,与来自德国、丹麦等10余个国家的音乐家、国内各省市的专家学者及音乐学院的师生一起参加了音乐会。他所演奏的《打雁》《葡萄架》《萧妃舞》《大救驾》等曲目,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对板头曲的保护和传承,宋光生充满了信心,他先后出版了《古筝基础练习》《中国古代乐府音符考源》等一批史料价值、专业价值较高的书籍,计划百万字的《河南板头曲大调曲全书》正在写作之中。宋光生在板头曲、大调曲以及古乐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挖掘、整理所取得的成就,使他备受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每年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专业研究生前来拜师学艺,进行学术研究。还有很多曲艺团体和组织纷纷慕名前来,邀请他去授课讲座。因此,近年来“客座教授、名誉会长、会长”等职环绕,交流联谊机会倍增,并且多次受邀到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授课、展演,使得板头曲的魅力在各个院校展示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板头曲的影响、传承和渗透。

为了不让板头曲濒于失传,宋光生广收学员,潜心授艺,使得板头曲的传承得以保障。而如今,板头曲的第二代传承人,年轻的宋涛、候万里、宋轲、翟文强等,在国家级、省级的各项比赛中都崭露头角,屡次获奖。他们也积极进行传帮带,培养了大批板头曲传人。我们坚信,有宋光生这样热爱板头曲的前辈,板头曲一定会继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和灵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