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拜师

2025-08-04 16:19:47 作者:闫俊玲 来源:
分享到: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八个字对少年张仲景来说还遥远,但他已有同乡同族的名医张伯祖为师。恩师送给他的这八字,日后便是他奋斗一生的写照。

黄昏的太阳坠入了莽苍的五朵山,村镇的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飞鸟入林,牛羊进圈,下田的农夫拖着疲惫的身子,陆陆续续地走回村庄。张伯祖送走了当天的最后一位病人,一手拿着一把陶瓷茶壶,一手摇着蒲扇,到门外的草坡上纳凉去了。

张伯祖年过六旬,为人豁达,谈吐幽默,是穰东镇方圆四乡八镇数得着的医生,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给人看病的时候,他也总爱说上几句笑话儿,让病人跟着乐,不知不觉间就减轻了痛苦。 此时,他坐在一方石凳上,一边饮着竹叶茶,一边对着自家的药圃自言自语,好像那些花花草草都是他的孩子似的。这块药圃半亩大小,张伯祖为人诊病之余,总爱到这里为那些药草松松土,浇浇水,捉捉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能调节一下心情。

张伯祖刚刚坐下不久,身后传来一声声清亮的呼唤:“大伯, 大伯!”

他回头一看,是侄儿张机(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便笑呵呵地说:“是机儿呀! 看你满面红光,又蹦又跳的,该不是来找我看病的吧?”

“小侄儿是来拜师学医的呀!”小张机说着,“扑通”跪在了地上。

“什么?你想学医?”张伯祖以为侄儿跟他逗乐。

“是的,小侄儿就是来拜师学医的!”

“真的呀?”张伯祖问。

“真的呀!”张仲景说。

“哈哈哈……”张伯祖笑了,高兴得满面红光。张伯祖六十开外,一手医术后继无人。自己虽有两个儿子,可他们都嫌学医太清苦,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行当,不想学。以前虽然也收过两个徒弟,但都没有成器。在村里的晚辈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小仲景。这孩子又聪明,又稳重,勤奋好学,心地善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苗子。还记得那一次,这孩子冒着倾盆大雨到学堂里读书,结果受了风寒,感冒发烧。给他治疗的时候,发现他胳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膝盖上还破了皮,可他一声都没吭。当时伯祖就想,如果有仲景这样的后生成为自己的传人,那该多好啊!没想到今天这孩子就跪在自己的面前,口口声声要拜师学医!张伯祖心里热流涌动,眼眶都湿了。把张仲景扶起来,说道:“好孩子,站起来说说,你为何要学医呢?”

张仲景毫不迟疑地回答:“为了济世活人!当一个扁鹊、仓公那样的人!”

“哦?你读过《扁鹊仓公列传》了?”伯祖心中又一喜,接着说,“机儿啊,你小小年纪哪里知道,学医可是辛苦得狠哪!要早起晚睡,牢牢记下数不清的药名,要认得形形色色的药物,还要认得很多药草,懂得怎么用,懂得采摘时间,还要配制各种各样的丸、丹、膏、散。苦哇,苦得狠呢!”

“侄儿不怕苦!”

张伯祖接着说道:“光有这些还不算,行医就更辛苦了。出诊要不分白天黑夜,不避雨雪风霜,病人随叫随到。采药的时候,要不避艰险,深入高山深谷,有时候还会遇上虎豹豺狼。治病的时候,还可能被病人传染;医不好时,又会遭人唾骂;医术过人,则可能被同行妒忌乃至暗算。这些你都想过吗?”

“侄儿什么都不怕!”

张伯祖见这些都没有吓倒他,换了个口气又问:“你要学医,你的父母答应了吗?” '

“等大伯同意了,我就回去告知父母。”

面对这个又机灵又有志气的孩子,张伯祖捋着胡子说:“好!只要你父母答应,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儿!”

“大伯!太谢谢你了!”张仲景听了这话,高兴得手舞足蹈,“我现在就去告知爹娘!”说罢撒腿就跑。

当张仲景向父母说出自己学医的愿望后,父亲说:“原来呢,希望你读书上进,能够求个一官半职,为国家效力,为祖宗增光。现在眼看朝廷宦官专权, 官场一派乌烟瘴气。仕途这条路不走也好。这些日子,你想学医的心思我也看出来了。你已经十二岁了。诸子的书也读了不少,也该学个一技之长了。你伯父医术高、人品好,我答应你拜他为师了。”听了父亲这席话,母亲自然也不会反对了。

第二天上午,父亲备了一份礼物,带着张仲景来见张伯祖,行了拜师大礼。张伯祖笑呵呵地向张仲景说:“从今向后,你既是我的侄儿,又是我的徒儿,咱们也算是亲上加亲了。伯父一定倾尽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你。唯愿你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刻苦勤奋,坚持始终,别像我前边两个徒弟,鼠目寸光,半途而废。希望你早日长成参天大树,为乡亲们遮风挡雨,伯父就心满意足了。”

为了能随时随地向伯父学习医术,张仲景征得父母的同意,带着几部书和他喜爱的一张琴,搬到张伯祖家住下了。

每天清晨,张仲景总是早早地起床,帮助伯母洒扫庭院,随同伯父整理药圃,浇水,拔草,整枝打杈,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伯父为他人治病时,他就规规矩矩守在旁边,细细地看,静静地听,默默地记。晚饭以后,他还会用心用意地为伯父全家抚琴弹奏两个曲子,然后再回到自己住的小屋,将白天的学习通过回忆、品味记录先来。见张仲景这样勤奋好学,懂事明理,张伯祖喜在心里,笑在脸上,走道都在哼着小曲儿。

一天早晨,吃过早饭,张仲景带上药铲,正想去门外药圃里干活儿,张伯祖微笑着叫住了他,然后拿出一方缣帛,铺展在书案上。张仲景一看,上面写着两行工整的大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伯祖指点着那几个字,亲切地对张仲景说:“这是我行医三十年得出来的八个字。从黄帝、扁鹊,到仓公、涪翁,一代代的先贤,给后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医德、 医理、药方。下苦功夫学习这些前辈的经验,这就叫‘勤求古训’。”

望着张仲景全神贯注,两眼眨也不眨的模样,张伯祖更动情地讲了下去:“普天之下,大千世界,不知生长着多少药物。人世之间,草莽市井之中,不知流传着多少治病救人的偏方、验方。时时留心,广泛地采集药物、药方,就叫‘博采众方’。我今天将这八个字赠送给你,你若能照此行事,就能汲取古今医家精华,就会比别人更有造化。”

张仲景恭恭敬敬地从伯父手中接过缣帛,郑重地说:“侄儿一定谨记伯父的教诲。”

接着,张伯祖从书架上取出一抱简册,神色庄重地说:“这是《黄帝内经》,我把它看成我们张家的传世之宝,我花了好多工夫,才逐字逐句抄写下来的,珍藏多年了,你拿去仔细研读,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张仲景领受了八字真诀,又得到了一部珍贵的医书,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一连向伯父鞠了几个躬,然后毕恭毕敬地抱着书和字,返身回到自己的居室。他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个字小心翼翼地挂在墙上,认认真真端详了一会儿,便展开《黄帝内经》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从这天起,张仲景每天早晨起床之后,晚上临睡之前,都要阅读《黄帝内经》。

光阴荏苒,日复一日,在张伯祖手把手的教导下,张仲景逐渐学会切脉、针灸。年复一年,他的身体在长高,医术也在增长,逐渐能问诊行医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