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似乎是个沉重的字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多少故土难离的情感。对李后主而言,乡愁是那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是那清秋深院里的寂寞梧桐;对余光中而言,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而对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河南娃来说,乡愁的具体意象,八成离不开楼下早餐摊那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自从离开家乡后,那氤氲的热气似乎总是弥漫在我的记忆里。
小时候,妈妈总会拉着我踏进那家熟悉的早餐店,来上两碗胡辣汤和一大盘油条。无数个梦中,那股熟悉的胡椒汤香窜入我的鼻孔,猛然睡醒的我才意识到:忙碌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妈妈的唠叨和身边充满烟火气的交谈,构成了一种奇异的旋律,交织涌入我的耳膜,尤其是桌上那碗浓香醇厚的胡辣汤,直接影响了我对童年清晨的记忆。
满满一大碗棕褐色的汤里,有木耳、牛肉和黄花菜,有时还会有面筋和花生,琳琅满目的配料随着勺子的搅动上下翻涌,热热闹闹。牛骨熬成的浓厚汤底加足了胡椒,散发出阵阵辛香。小小地啜上一口,爽脆的木耳,筋道的牛肉和汤一起涌入口腔,滑入食道,抚慰着味蕾和肚肠。放下勺子,夹起一根刚出锅的油条浸入碗中,油条吸足了胡辣汤的汤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来不及多想,一口咬下去,任由它刺激着味蕾,不知不觉间,鼻尖上已经多了一层细密的汗珠……这样一碗汤,怎么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
总有人说,胡辣汤卖相一点也不好,黑乎乎的汤底,又因为勾芡多了些黏稠,看起来多多少少有些油腻,不够清爽,再加上入口时直勾勾地辛辣刺激,整体上散发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气息,这样的评价多了,总让人萌生出一种河南吃食上不得台面之感。或许,相比于南粤的早茶,胡辣汤不够丰富;相比于江淮的蟹粉,胡辣汤不够精致;相比于京津的早点,胡辣汤又少了一些浓厚的历史气息。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河南人来说,胡辣汤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简单单的早点,它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或许,胡辣汤没有那么丰盛,也没有那么华丽,它只是静静地待在你记忆的角落。或许,不如吃一块现烤的面包,喝一杯足够提神的咖啡。胡辣汤实在是太普通了,就像是楼下早餐摊那个系着白围裙的大叔,总是起早贪黑地忙碌,虽不善言辞,却总是在有人踏入小店时,就会送上一个温暖的微笑。胡辣汤的味道深深地藏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是那口永远冒着热气的锅,似乎是那股闻来令人精神一振的辛香,又似乎是曾经喝胡辣汤的那些时光……这些记忆汇集在一起,共同交织成那份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河南娃的乡愁。
如今,一个人在外读书,家乡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有时微信上的一个对话框,或快递单上的一行熟悉的字,或耳边不经意飘过的一声乡音……我已经很难说清楚家乡是什么,似乎这个概念已经从一个实体变成了一种感觉的集合。只是,说到家乡的味道,我想胡辣汤一定能在我的回忆里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如今肠粉、虾饺、皮蛋瘦肉粥已经慢慢占据了我的早餐清单,我也慢慢习惯了食堂阿姨带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但是,每每独处时,那熟悉的雾气会再次氤氲我的双眼,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亲切的乡音,仿佛是一声声对游子的呼唤,对过往的纪念。
也许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吧,也许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的味道,也许是拼搏读书时的记忆,也许是冬天严寒中最温暖的感觉,那是熟悉的味道,这味道热气腾腾地在空中和心中翻滚,重重地在口中留下印记,让人不停咂摸、品味,又带着家乡的一缕愁绪,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