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

2021-07-06 11:09:42 作者:张书勇 来源:
分享到:

“搿犋”,就是两户农家的耕牛都比较幼弱,甚至还是初生的牛犊,不能单独拉起一张犁或耙,于是经过协商,让两头较小的耕牛合作拉一张犁或耙;这样两头牛都不必使出最大的力气,也都不会因为劳累过度影响到以后的生长发育。“搿犋”看似是一种比较公平合理的合作方式,但在实际耕播时候,却须得掌握犁或耙的农人抱着公平之心,因为只要稍稍使点巧处,便可让一头牛出力较小,而另一头牛出力较大;正因如此,“搿犋”常常在较为亲近又相互信任的亲戚或是朋友间进行。

“帮牛腿”,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形象的譬喻。在有了耕牛就意味着有了粮食,就意味着不会饿肚的年代,耕牛是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来对待的。那些自己买不起耕牛的小家农户,就只有去找相熟的买了耕牛的大家农户协商,平日里将自家的豆料、麦麸乃至饭后刷锅的泔水送于牛吃,还要定期割草,淘洗干净后给牛主家送去;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到了农忙时节,待牛主家的田地耕耘播种完毕后,再给自家耕耘播种。“帮牛腿”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从属关系,故此当牛主赶着耕牛前来耕播时候,“帮牛腿”者往往不但要笑脸相迎,更得要拿出好酒好菜予以招待。

在当年的邓州农村,“帮牛腿”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即三家五家农户兑钱合伙购买一头耕牛,其中兑钱较多、达到牛价一半以上的农户为“主家”,而兑钱较少、仅为牛价零头的农户则为“帮牛腿”者;农忙时节,自然先由主家耕播,然后才能轮到“帮牛腿”者。倘若这牛生病,则医药费由大家协商分摊;倘若这牛售出,则所得资财由大家按照最初的兑钱比例分配。这一切,完全类似于如今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分红模式。

当然,也有一些农户因为没钱买牛,又帮不到“牛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两家三家合作,完全依靠人力拉犁曳耧,耕耘播种:一张犁或是耧在后面,由上了年岁的老者扶稳,而三五个、五七个从十八九岁到四五十岁年龄不等的男女青壮劳力则排列在前,各将皮绳搭于肩膀,一声吆喝后,便即脚跟蹬地,脖颈前伸,几将额颅倾贴地面,就似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般拼力拉拽着。一天下来,耕播不多,人却个个肩开皮绽,累得臭死,有时睡到半夜,浑身仍是骨头粉碎般的疼痛难忍。

土地承包后的1980年至1986年,在邓州农村,广大农民掀起了一轮购买和饲喂耕牛的热潮,人口在六口、耕地在十亩以上的农户,平均每家都要购买饲喂一头耕牛。家境殷实的自不必说,那些家境贫寒的东挪西借,求亲告友,哪怕卖房揭瓦,估衣当被,也一定要买回一头耕牛;买不到大牛买小牛,买不到小牛买牛犊,总之是不见牛面不死心,不见牛面不回头。“三年不吸烟,买个大老犍”,这是那个年代农民们为了买牛而呼出的艰苦奋斗的口号。据估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邓州农村,耕牛的数量约在10万头以上;而在此后的10年间,这个数字有增无减。

随着耕牛数量的增多,大集体时代那些仅由“牛板”、“掌鞭的”掌握的与牛有关的配套器件也便越来越普及的进入到了寻常家庭。这些配套器件很多,譬如弯月型的牛梭头是用来套在牛的肩胛骨上,好让牛拉犁曳耙出力的;细竹篾编织的牛笼嘴是当牛在田间耕播时候套在牛嘴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它偷吃垄边庄稼或者啃食路旁青草而影响劳作进度的;铜环打造的牛鼻圈套在牛的被洞穿的两个鼻孔间,如果牛不听话,役使者就可使劲扽扯连接着牛鼻圈的皮绳,——牛鼻子是牛身上最为敏感的部位,稍微一扽一扯牛便会感到疼痛,所以抓住了牛鼻子就等于控制住了牛,——牛疼痛后,也就老老实实的服从驾驭了;而牛撇绳则一端系在牛鼻圈上,另一端掌握在役使者的手中,耕播时候需要牛身子向里靠或者向外趔,直行还是转弯,役使者通过抖动、拉拽牛撇绳就可达到目的。

既然这里说到了牛鼻圈,那就简要叙述一下当年邓州乡间穿牛鼻圈的过程吧。

小牛犊自娘胎落草来到世间,两个鼻孔并不是天然就洞穿了的;当小牛犊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长到可以役使时,便须穿牛鼻圈了:五六个精壮劳力四面围拢堵截,又用一把鲜嫩的青草方将小牛犊慢慢的引逗至了墙角,然后一人突然纵出,双臂抱紧牛颈,余人则将四只牛蹄快速以绳缚住,接着猛的一拉绳头,小牛犊立脚不稳,“嗵”的一声跌翻在地;那双臂环抱牛颈的人也顺势跌翻,但却身子死死的压着小牛犊,并双臂严严遮住小牛犊的眼目,双手牢牢掰开小牛犊的鼻孔。小牛犊自出娘胎,哪里经过这样的阵势?立时一面拼命挣扎,一面哞哞嚎叫。这时一个富有经验的老者(这老者多为劁猪阉牛骟马的兽医郎中,每日里走村串乡,摇铃喝号招徕生意;除劁猪阉牛骟马外,偶尔竟也大着胆子偷偷为育龄妇女取环,为未婚先孕的姑娘堕胎,基本上属于招摇撞骗混吃混喝型人才)早将一支烧得通红的铁穿条从小牛犊两个鼻孔间最薄处插了进去,“嗞——”,伴随着焦黄的浓烟,一股刺鼻的皮肉煳味登时弥漫开来,呛人欲呕;小牛犊痛得以头拱地,四蹄胡踢乱蹬,尾巴垂死僵蛇一般,痉挛似的扑扑摆动着。老者手麻脚利的抽出铁穿条,又在小牛犊被刺穿的鼻孔间撒上些许粉药,接着便将一个“凸”字型的铜环贯穿在了两个鼻孔间。众人先将系着铜环的缰绳拴于旁边桩上,然后解开缚着小牛犊四蹄的绳索,再然后发一声喊,连同压倒小牛犊的汉子同时放手,大家一齐快速四散奔开;——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预防受到伤害的小牛犊兽性大发,翻身蹿起,采取报复行动。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