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有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是重要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最有特色,体现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
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的最爱。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到了伦敦,邂逅了徐志摩,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两人一见倾心。徐志摩发起了爱情攻势,但他已是有家室的人,林父不可能不知,不可能不劝阻女儿。聪慧孝顺的林徽因一方面倾心于徐志摩的风流倜傥、满腹才华,一方面又因他有家室而心生顾虑、迟疑不决,提出让他先离婚再嫁给他的要求。在那个时代,离婚可不是一件小事,原配张幼仪可是明媒正娶的,且娘家在当地富贵一方,自己父母这一关就很难过。于是,在一个月夜,恍恍惚惚之中,他好像听到一个姑娘在悲伤低缓的琴音伴奏下,哼唱着凄婉的歌。受此感染,惶恐焦躁的他,走到稀疏星光下,在松林旁,吟出名诗《月夜听琴》。
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我们仿佛听到了音波,震颤的音波,穿破昏沉黑夜的凄切冷清,在松林间飘荡:“……记否你临别的心境,冰流沦彻你全身,满腔的抑郁,一海的泪,可怜不自由的魂灵?松林中的风声哟!休扰我同情的倾诉,人海中能有几次,恋潮淹没我的心滨……”
徐志摩对林徽因倾诉着露珠,草尖上的露珠,打湿了我的双脚,使我脑子清醒。我侧耳倾听,我听出来了,我听出来了琴的弦外之音,听出来了唱歌姑娘的心声。枝头歇宿的鸟儿啊,请你不要吃惊,因为我们两个已经心心相印,不能离分。
诗中的“你”,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因为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在“扪心自问”,所以人称指代发生了变化。这是写作的高明之处,但也容易使人费解,通过该诗,作者对林徽因的痴情可见一斑。
对于此诗,林徽因作了回应,那就是《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徐志摩感到自责,满眼的温柔满眼的酸辛。当时徐志摩虽有妻子,但那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产物,无爱可言。林徽因和徐志摩,他们彼此相恋,可两人中间却隔着无法逾越的大山。但初恋是那样的铭心刻骨,以至于后来,离了婚又与陆小曼结婚的徐志摩,与已是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之间,仍保持着真诚的友谊。最后,徐志摩为飞赴北平捧场林徽因演讲,而坠机而亡,林徽因在余生中一直自艾自怨痛悼挚爱的人。可以说徐志摩一生对林徽因情有独钟,他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情至上,堪称“情圣”。
徐志摩的一生,毕生行径都是诗,毕生行径都是爱。对爱情的狂热执着追求,给他注入了灵性,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有灵气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