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马金凤的一次合影

2022-06-13 14:14:12 作者:陈松峰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5月29日,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以100周岁的高龄离开了对她无比热爱的观众和听众。从此,豫剧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为代表的“五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成为最后凋零的“洛阳牡丹”。

提起马金凤,人们自然想到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里那段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唱词:“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正是这气吞山河、威风凛凛、“五十三岁又管三军”的“穆氏桂英”,以一个古代爱国者的雄伟壮举和伟大形象,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奋勇杀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英勇气概和民族气节。

马金凤嗓音圆润、明亮、纯净、甜脆,吐字清晰;唱腔舒展流畅、刚健稳重、韵味醇厚,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父亲,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对于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与枯燥,是深谙不陌的。那时候,那一代人,只能通过高台区、坠子书、莲花落、收音机和偶尔看到的一场电影……这种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地方各种形式的戏剧艺术,去聊补一点自己对文化艺术的渴求。

六十年代初,父亲任邓县张村公社副书记,而此地正是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的故乡。1962年秋冬之交,我随父亲在张村镇小学读一年级,张新芳出于对家乡的厚爱与报答,对故乡的亲情与爱怜,率河南省曲剧团回故里演出(六十年代省里的剧团是几乎没有到乡村演出的),这意外的第一次也使得父亲第一次结识了时已大名如雷贯耳的张新芳。每每谈论及此,父亲对于那次与张新芳的接触与交谈,还有那次演出的前前后后,总有滔滔不绝的“传奇故事”讲给你听。但在后来40年的光景里,父亲与这位艺术大师以及同重量级的大师们再无缘相见。

2002年2月24日,省电视台的朋友送来两张《梨园春》票,当时的《梨园春》已经名噪一时,成为地方台的优秀节目。朋友特意交待说,票很珍贵,因为当晚有豫剧大师马金凤出场。我那天因事就决定让儿子和他爷爷一块去。

当父亲得知要去看《梨园春》,并能看马金凤的表演,激动异常,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草草吃过晚饭,丢下碗,爷孙俩便匆匆赶到省台演播厅。

事后才知道,那天,河南电视台是为纪念马金凤八十华诞(马生于1922年)而举办的专场文艺晚会,可谓座无虚席,盛况空前。省电视台还邀请了“马派”弟子的代表人物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出席致贺。马金凤为答谢观众朋友对她从艺以来挚着的爱心和难却的盛情,给观众清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中的“辕门外三声炮”的那一段,她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尽显一代大师的风范,她的年龄虽比剧中当年的穆桂英还大了27岁——一个整整80岁高龄的老人。然而,当她唱到“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时,那高亢明快、坚实柔韧、清亮淳朴的唱腔,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每当父亲谈及那次亲耳聆听,亲眼目睹豫剧大师马金凤的演出,总是心潮澎湃,激情满怀。而最使父亲念念不忘的是,他与马金凤大师合影的情景。

那天,爷孙俩去演播厅时,儿子还带上了一架照相机,当时我们所有人用的手机还没有可以拍摄照片的功能。看来他是心中早有打算,要为爷爷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我深知,儿子是不喜欢戏剧艺术的,如让他去看一场戏的话,他是不会去的,他完全是出于对爷爷的爱戴与敬重,而自行设计的这个锦上添花的步骤。据父亲讲,后来和马金凤照相的事,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据儿子讲,那天《梨园春》节目结束时,他携爷爷就站在出场的门口,等着马金凤等人的出来。

终于,剧院的人走得差不多的时候,马金凤独自走出门来,于是,儿子上前对马金凤说:“马奶奶好!我爷爷很尊重你,很崇拜你,他说听你的戏有好几十年了,他想和你合影一张照片,你看行不行?”

不料,马金凤没有一点艺术大家的架子,也不顾自己是80高龄的人了,她望着伫立一旁、满头银发的父亲,满口答应,还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哪有不行的。行行行,咱就在这儿照吧!”

于是,拉起父亲就在一个有背景的地方拍了一张照片。

艺术家不愧是艺术家,马金凤不愧是马金凤。大师精神焕发,神彩奕奕,满脸的喜悦正像照片背景里那红白相间的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从容怒放。她还自然而然地用左手挽着父亲的右臂膀,像一个大姐姐轻挽着小弟弟在路上行走一般,亲切自然,庄重悠然。

那一刻,父亲脸上激荡着按捺不住的喜悦,眼前喷薄出光芒四射的荣光,几十年,只听其音,未见其人;几十年,只闻穆桂英,不见马金凤。尔今,如愿以偿,就在眼前。这意外的惊喜,在他后来的岁月里,使他成为三五好友间叙谈时的热门话题。

2019年农历5月7日,父亲九十华诞时,我们将他和马金凤大师的这张照片以及当晚与《梨园春》节目主持人庞晓戈、倪宝铎的两张合影,一并放入当日的《我们这个家》的相册中,在传阅中以作永恒的纪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