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棠纳惠、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欣闻张宗成老师又一部新作《研究真好》即将付梓,余既兴奋又佩服。兴奋的是,邓州市文学界又迎来一桩大喜事,增添了新的文本;佩服的是,年近七十的他,宝刀不老,雄姿英发,驰骋文坛,又建奇功。
我与张老师相识,是在几次文学创作笔会上。他每每发言,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观点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十几年的交往,我觉得他是一个勤奋写作、治学严谨、善于钻研、勇于创新之人。
他是一个勤奋写作的人。张老师是一个中学高级教师,他不仅教学水平高,在邓州市教育界享誉盛名,而且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令人羡慕。近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陆续写出了不少文章,有的发表在报刊上,有的传播在媒体平台上,引起文学界不小轰动,文友们夸赞他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经过收集整理,他先后出版了《做事真好》《写作真好》《读书真好》三部诗文集,加上这次编辑出版的《研究真好》,已经形成了“真好系列”。这正如他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写到:“我用研究的精神写诗作文,我把写诗作文都当作研究。是读书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是积累为写作助力加油。我深知诗文是思考的结晶,而生活是创作的源头。”
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张老师参加工作以来,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教学和写作上的明白人。他谋划到位,做得更到位。在教学上,他从1993年就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写出了论文《从“要我写”到“我要写”——浅谈写作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受到了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的赞赏。在写作上,他的不少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科学严谨,全面系统地向世人讲述自己研究的东西,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如研究邓姓发源地,张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地域常识上,反驳了有些人声称邓国的国都不在邓州,而在湖北邓城的错误说法,受到了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再如《历史告诉你,那不是李贤的错》一文,张老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纠正了正史的偏差,让人耳目一新。
他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邓州市历史有一个名人叫李贤,一生辅佐明代五朝四位皇帝,任首辅两朝,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李贤为家乡邓州学子写了一篇《心源亭记》,讲个人修养,是一篇励志的佳作。但是因后半部分儒学专业术语过多,很难理解,人们又找不到完整的译文和解说,因此传播不广。张老师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全文解读。这对宣传李贤,传播李贤的思想,领略文章的内涵和写作特色,起到了很大作用。张老师退休以来,职退人未退,从过去的以教育为主的阵地转移到文学写作领域,深入钻研,屡见成效。他相继参加了河南省、南阳市和邓州市的范仲淹文化研究、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红楼梦研究、诗词研究、邓姓文化研究和李贤文化研究等诸多研究,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他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只会凭回忆写东西,从来也没有直接从外取材而写出东西来。我得让我的记忆把题材滤出来,让我的记忆里像滤器那样,只留下重要的或者典型的东西。”张老师在文学写作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拔高和升华,写出了许多有新意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他在阅读周大新长篇小说《曲终人散》后,写出了题为“一部新颖独特的长篇小说”的书评,解读了这篇小说的特色;看了著名作家秦俊写的几部历史长篇小说后,以宋太宗一书为例,概括出“秦俊历史小说创作的四个‘善于’”,受到秦俊的认可,还被高规格的杂志《国家人文历史》选用。他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努力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正如他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写的那样,“我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我有自己写作的追求。追求意味深长语言朴实,追求立意新颖不随大流。追求生动的描述和雄辩的议论,追求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追求感情浓郁融情于景于事,追求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一日千里。对于共和国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和伟大复兴,我们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留不住逝去的时光,但却可以留得住过往的足迹,记下它并行之于文,这不仅是对人生的负责,也是为历史存证,为时代助力。张宗成老师作为来自教育战线上的文学骁将,举着如椽大笔,一路走来,他用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情,书写着可爱故乡邓州市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让每个平凡的事情活起来,让一串平实的脚印都留下清晰的印痕。拜读他那些精彩生动、富含哲理的文章,作为他的文友,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诚愿张老师在未来的峥嵘岁月中,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创作,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和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金色人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