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位深谙心理学的规劝者

2022-09-27 15:15:11 作者:李 林 来源:
分享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作的一篇记文,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所著《过庭录》,有“范文正规滕子京”一文,道出了本人写作的原委: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历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滕子京与范仲淹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一同考取进士,为“同年”,二人在做地方官时又曾共事。后来范仲淹主持西北边务,对抗西夏入侵,推荐滕子京为边防重镇庆州的知州,两人交谊甚深。据记载,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时说:“山水非有楼观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可见,滕子京是希望范仲淹的记文能够让岳阳楼价值持元。然而,范仲淹却起脱了记山水观文章的写法,借此机会,规劝好友“不以物善,不以己悲”,并用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襟怀与滕子京共勉,成就了文学史上传诵千古的名篇。

从写作对象来看,滕子京“愤郁颇见辞色”,被贬谪后内心充满了委屈和不满,而且还常常在言语之中表现出来,据说岳阳楼建成之时,滕子京对庆贺的人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这样的表现不仅显得有些格局偏狭,而且作为官场中人也容易授人以柄,遭到打击。然而滕子京又“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也就是说即便有人担忧他的安危规劝他,他也听不进去。对于这样一位朋友,范仲淹可能是又爱惜又无奈,无时无刻不牵挂于心。

那么,范仲淹是如何达成规劝之效的呢?

赞扬政绩与滕子京共情。文章开篇交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概括滕子京的政绩,“谪守”之时,仍然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见滕子京不仅有才干,而且有情怀。试想,滕子京读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时,满腹委屈是不是被瞬间熨平?——范仲淹确实是我的朋友,他看到了我的努力,看到了我对国家、对百姓的一片赤诚!肯定滕子京“谪守”巴陵君的政绩,是理解滕子京的委屈,赞扬滕子京的才华,开篇共情,为下面的规劝做好了感情铺垫。

以自然山水促滕子京自省。文章从第二段开始,转入写洞庭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失意之时,往往会转向自然山水,与自然对话,来抚慰自己在社会奔波中受伤的心灵。作者写洞庭湖,极写其辽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宏伟的气势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语句,会令亲身感受过洞庭湖辽阔的滕子京心胸顿开、情感奋发,暂时忘掉俗世烦恼。

三、四两段分别描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游人在阴晴中的不同情感,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时,离乡之愁,忧谗畏讥之惧笼上心头,悲伤不己;春风和畅、阳光明媚时,宠辱偕忘,欢乐畅快,喜气洋洋。随着范仲淹的生花妙笔,读者的情感时而凄凄,时而欢愉,这样的情感变奏曲似乎是范仲淹在对好友低语,人啊,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用先贤圣哲作榜样明确方向。当读者还在悲喜交加的情感震荡中不能自抑时,第五段笔锋一转,生发出一种更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古仁人都有谁呢?可能是行吟泽畔赤诚向楚的屈原,可能是冰雪塞外牧羊决不屈膝的苏武,可能是直言敢谏的魏征,亦可能是遭遇庆历新政被贬黜仍倾力为国的范仲淹自己。作为好友,滕子京自然知道范仲淹在仕途中起伏跌宕的经历,自然知道范仲淹从参知政事的高位跌落到邓州,大志不得伸的痛楚。然而,范仲淹并没有悲愤难抑而见于辞色,仍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自己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微其与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滕子京,你如果真是我的朋友,就应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信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胸怀天下,而不是纠缠于小我的得失。读到此处,滕子京还能不醒悟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