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邓州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叫: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意思是,红薯为一日三餐的主食,离开红薯人们无法生活。红薯切片晒制的干品,叫红薯干,煮熟食用;红薯干粉碎磨出的面,叫红薯面,蒸出的馒头,又黑又亮,称之窝窝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邓县一高中读书,住在校办工厂家属院里。两年的读书生涯,一天三顿饭,几乎都是以红薯或红薯干为主,基本上没有吃过白面(小麦面粉)。
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完,先把红薯干淘洗干净,放入钢精锅中,加足自来水,升着煤油炉,之后匆匆去上早自习。放学后,红薯干基本煮烂了,刚好可以食用了。
上午第二节下课,我快步回到住处,按照同样的操作流程,把中午饭做上。中午放学后,午饭也煮好了,到家就可以吃。这样,书读了,饭做了,一举两得。
下午,第二节下课后,我仍旧这样的操作,晚饭又做好了。有意思的是,那些步行回家吃饭、到校上晚自习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没回到校,我已经在班里坐了很久。
尽管都是红薯干,但红薯干也是来之不易的。因为,那时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红薯收获后按工分比例分配。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常年卧病,我们姊妹小且都在念书,缺少挣工分的劳动力,分配的粮食(包括红薯)很少。鲜红薯切成片,三斤多才能晒出一斤干品,每年晒制的红薯干屈指可数。
在学校,一个星期的红薯干吃完后,须等到星期六下午放学才能回家去拿,虽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步行到家需五六个小时。不少次,到家时,月亮已经偏西,公鸡开始打鸣,差不多四更天气了。母亲睡得迷迷糊糊,说:小锅盖里有馍,你去吃吧!那时没电灯,伸手摸了摸,馍又凉又硬,知道是窝窝头,强打精神说不饿,倒头就睡下了。
第二天中午,母亲借来一瓢白面,做了一锅芝麻叶糊汤面条,算是对我最好的犒赏。吃罢饭,碗一推,嘴一擦,我背着红薯干,又踏上了返校之路。肩上搭着红薯干袋子,走路头伸着、腰弓着,像一头负重的驴。半路,肩膀压磨得又困又疼,真想把红薯干袋子扔得远远的。可,想归想,不敢扔,扔了喝西北风去?要知道,就这点不起眼的粮食,还是母亲和姊妹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有时,走着走着实在累的不行了,便放下袋子,席地而坐,歇息片刻。如果看见“火柴盒”客车,颠簸着从身边疾驰而过,心里羡慕极了,可掏不起两毛车票钱,只能望车兴叹了。依稀记得,两年间里坐过一次车,还是县砖瓦厂往街上拉砖的敞篷货车,别人打了招呼才坐上的。那天,在车上,我遇见我的同班同桌女同学周平,她一脸阳光,在米黄色单衫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妩媚。我因脸皮薄,害羞,一路上没敢多看她,也没敢说上半句话。当然,她也没理我。
以致多年后,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去往一孔桥烤烟厂家属院找杜新占先生说事,碰见了周平女士。她看看我,我看看她,谁也没有先开口说话。我到了她的十八亩地上,她没有搭理我,是不是想起了我背的红薯干袋子,觉着寒酸丢人,便把眼睛移向了别处?当时,我可能是想着人家父母双职工,家庭优渥,又当上了工人,混的比我好,我自愧弗如,才羞于启齿的。
后来,随着父亲的调回,我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那是因为,父亲从每个月的二十九斤饭票中,省下一些,兑换成白面,送给了我。这时,我开始学着擀面条,就是现在时兴的手擀面。擀面条时,用红薯面做面扑,既光滑,又不粘连,然后面条面扑一起下锅煮了。这样,白面吃了,红薯面汤也喝了。白面的感觉真好,红薯汤的味道真甜。
农村有句老话,叫:艺多不压身。我读了高中,学到了文化知识,开阔了眼界,又练就了擀面条的绝活,这些都是红薯结的缘啊。可现在,不少人条件反射,一提起红薯,就心里作酸、犯呕、吐黄水。而我,虽然也有上述些许反应,但长时间不吃红薯,心里还真是想得慌。
大家知道,红薯的保鲜,需要用多菌灵杀菌剂浸泡,虽然说属于低毒,但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红薯干是鲜薯收获后,直接切片晒制的,没有农药残留,不会影响健康。况且市场上鲜薯价格比红薯干价格高,这可能是保鲜成本较高的缘故吧。红薯干的口感,远不如鲜薯软、甜、糯,但营养成分在晒制过程中已经转化,流失的很少。
红薯干,红薯馍,多吃红薯好好活。据研究,红薯有着较好的饱腹感,能减少食物的摄入量,达到减肥瘦身的功效;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蛋白质、果胶、维生素A、维生素C、钾、锰及抗氧化成分),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通便,排毒,抗癌,美容养颜,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防治营养不良症;还能够补中益气,对中焦脾胃亏虚、小儿疳积等病症,也有很大的帮助。
自古,红薯被比作“半年粮”、“救命粮”,红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有了红薯的陪伴,我才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如今,人们的健康观念悄然变化,不惜大把大把地花钱,购买保健品。而我认为五谷杂粮出于土壤,接地气,有营养,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馈赠。红薯的比价高,我剑走偏锋,买红薯干吃。三天不吃红薯干,急得心里直痒痒。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与红薯之间的情结,那是历久弥坚,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今生今世,难于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