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不是雷锋故乡,也不是雷锋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然而,这座城市与雷锋的名字紧密相连,50多年来持之以恒学雷锋,成为中原大地传承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
一批雷锋精神的金种子
1960年8月,560名邓州籍青年奔赴东北军营,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他们在与雷锋一起生活、工作的日子里,耳闻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从雷锋身上学到了宝贵精神。从1964年始,他们相继复员、转业,绝大部分回到家乡邓州。这些雷锋战友解甲不解志,像珍惜生命一样珍爱“雷锋战友”这个光荣称号,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己任,坚持学习雷锋,宣传雷锋,成为邓州传承雷锋精神的种子,在穰原厚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一片茂密的传播雷锋精神之林。
原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转业后在副科级的“配角”位置上,一干就是10多年,毫无怨言。他工资不高,却经常救困、助学。原雷锋团第十一任政治处主任姚德奇转业后任房管局局长,局里的招待餐坚持“一碗端”,被央视记者称赞是“精神和物质珠联璧合的最佳快餐”。二人退休后,又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学习、宣传、播撒雷锋精神的事业上。分别荣获全国“最美五老”和“最美志愿者”称号。
雷锋战友高国建,退伍后任高集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该村北邻刁河,出行不便。为实现父老乡亲多年来修桥的梦想,他带领本村80名青壮年组成施工队到外地搞建筑,三年积累资金20多万元用来修桥,桥修到最后资金不够,他把家中准备给老母亲买棺材的2000元钱也拿了出来。桥通了,村民笑了,他却因过度劳累而倒下。出殡那天,全村5000多父老乡亲为这位“身边的雷锋”送行。
为了更广泛、持久、深入地弘扬雷锋精神,1997年4月,中共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参照部队建制正式成立了“邓州编外雷锋团”,宋清梅任团长,姚德奇任政委。1999年,邓州编外雷锋团开始吸收社会各界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加入编外雷锋团。从2000年成立房管营至今,先后组建了40个营、18个直属连、排,成员达2万多人。
2003年2月,中共邓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发挥邓州编外雷锋团的辐射作用,建造了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2013年3月又投资4000余万元,打造了雷锋主题公园,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2014年6月,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一群雷锋精神的传承人
为了使雷锋精神在邓州薪火相传,经报请上级部门同意,从2002年至今,邓州先后遴选500余名优秀青年陆续到雷锋团服役,赓继雷锋精神。现任雷锋连连长马龙,雷锋班班长张阳就是邓州送去的。2004年春,邓州籍雷锋团战士杜恒、雷天才等17名战士响应军委号召,率先写申请赴北非里比利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他们在那里架桥、修路,建雷锋图书馆和雷锋卫生室,星期天带着牛奶、面包去看望慰问当地的穷苦人家,把雷锋精神传播到非洲,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荣誉称号。杜恒、雷天才等战友2007年从雷锋团退伍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入邓州编外雷锋团,成立薪火营。现在,薪火营已从当初的108人已发展到460余人,成为邓州编外雷锋团的骨干力量。2020年初春,武汉疫情暴发,市民缺少蔬菜,薪火营发起组织支援队伍,冒严寒,顶风雪,到农村收割蔬菜,短短两天时间,把250余吨新鲜蔬菜送到了武汉。
薪火营还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突破口,召开精准脱贫政策宣讲会,动员退役军人大力发展养殖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薪火营成员丁胜军艰苦创业,成立邓州驰诚驾校,安排860名退役军人就业,建成邓州汽车文化生态公园,成为邓州“三产融合”的示范基地。
一众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邓州市委敏锐地觉察到编外雷锋团的强大生命力,因势利导,把弘扬雷锋精神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全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位于邓州市的南阳烟叶复烤厂,曾因管理不善,即将倒闭。新厂长冯学到任后,深入干部职工家中走访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缺少精神支撑,认定雷锋精神能够救活企业。于是,冯学和厂党委带领全体职工学雷锋。很快,职工面貌和企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原来的垃圾场变成了雷锋广场,原来的荒地变成了雷锋林,原来的空地变成了雷锋走廊,楼上楼下,车间内外回荡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2020年10月被编外雷锋团命名为“雷锋工厂”。该厂通过“学雷锋精神,创行业标兵”活动,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为邓州上缴税额560万元,第三年达千万元。烟叶复烤量从原来的不足5万吨增加到现在的22万吨,成为河南烟草系统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多地同行都到邓州雷锋工厂参观学习,说起经验,冯学厂长的回答是:“雷锋精神可以转变为物质”。
邓州夏集镇程集村原是个落后村,退伍军人程天生任党支部书记后,用雷锋精神引领各项工作。他带领村党政两委班子成员和志愿者,照顾五保老人、帮扶贫困儿童,修建道路,整治村貌。2023年,在外地打工的爱心人士捐助价值150余万元的太阳能路灯200多盏,安装施工全部由村里志愿者义务完成。原来黑灯瞎火的村庄,现在一到夜晚便灯火通明;原来的土路面变成了水泥路;原来的闲荒地变成了雷锋广场。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南阳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成名之后,他们生产的红薯、西瓜等农副产品也畅销到浙江义乌、温州、杭州等地。学雷锋活动使该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邓州市天翼装饰公司成立编外雷锋团义工营后,把雷锋精神作为企业经营的灵魂,提出“用雷锋精神去服务客户,用雷锋精神做精品工程”,现已成为邓州最大的装饰企业。义工营成员也由刚成立时的18人发展到今天的3800余人。他们经常到敬老院开展义务服务,到河边、公园清理垃圾,帮菜农销售蔬菜,到城区路口协调交通,成为邓州最耀眼的志愿红。
彭桥镇儿童张燕,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智障,爷爷下肢瘫痪,奶奶中风。义工营营长孙甜甜、教导员魏厚明得知惰况后,把她家作为长期帮扶对象,经常到家送钱送粮送衣,为他们修缮房屋。每逢星期天,魏厚明都要把张燕接到自己家里,洗澡换衣服,并把她从小学供养到大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义工营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义工营被评为全省抗击新冠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孙甜甜荣获抗击新冠全国先进个人、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光荣地出席了共青团全国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如今的邓州,学雷锋志愿活动蔚然成风,雷锋路、雷锋学校、雷锋工厂、雷锋村、雷锋班、雷锋岗、雷锋公交车、爱心志愿服务协会、义务救援队等学雷锋组织遍布全市。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学校,从医院到工厂,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肩扛红旗,时时做公益、处处行善举,像金秋漫山遍野的枫叶红遍古老的邓州。邓州,己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为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