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约50—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家本是大族,人口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开始,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自幼便拜叔叔张伯祖为师,痛下决心,潜心学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性认识,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一部最有影响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后被医家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在行医实践中还创造了世界上三个第一:一是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急救措施的具体使用。他在书中提出在遇到自缢而又时间不长者,应该马上施行人工呼吸,并详细描述了其具体方法。直到1879年,拉波德才把人工呼吸法施于人体,用以急救某些濒于死亡的患者,这比张仲景晚了近16个世纪;二是最早使用药物灌肠法。在张仲景之前治疗大便干结一般都使用泻药,但有些病人体质虚弱,用强烈的泻药身体受不了。张仲景提出把蜂蜜熬黏稠,冷却后把它捏成一头尖的细条,然后塞进肛门,让热邪随粪便排净。这实际上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三是最早描述了胆道蛔虫病及其治法。其中乌梅汤是驱除胆道蛔虫的世界最早的有效方剂。直到现在,临床上以此方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急腹症仍有一定的疗效。
张仲景还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张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建安年间任长沙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在大堂上为百姓治病。他的举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赞,对张仲景更加拥戴。这就是“坐堂行医”的来历。后来,当看到民间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时,张仲景毅然挂冠归里,专为百姓治病。
张仲景还乡之时,正值冬季,北风呼啸,冷透骨髓。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啼饥号寒,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蒸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片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前来求药的人食用,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很快就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还起了个形象的名子——“扁食”,再后来又称“饺子”,成为一道美食。冬至吃扁食,纪念张仲景的风俗便传了下来,又渐渐传至大江南北,传遍了全国。
张仲景的“医圣”尊称,是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得来的。宋金时的名医成无己云,“惟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乃大圣之所作也。”明万历年间《伤寒论条辨》云,“夫扁鹊、仓公,神医也,神尚矣。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公元1599年的《仲景全书》“医林列传”中称仲景为“医圣”。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医圣祠时立碑曰:“先生讳机,字仲景……谥医圣,南阳人。”至此,“医圣”声誉大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