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行 千 里

2025-11-24 13:43:31 作者:刘 慧 来源:
分享到: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2025年7月,大儿子考上新疆大学,这喜讯让我们全家委实高兴。8月下旬,我们一大家子——我的爸爸妈妈、丈夫、小儿子,还有满心牵挂的我,陪着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大儿子,踏上了西行的旅程。那不只是送行,更像是一场温暖的家族陪伴。

为了让孩子熟识新疆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我们在开学前尽量游览各处的诱人胜景。十五天的朝夕相处,整座城市都见证着我们一大家子的身影:在天山脚下,我们一起走到雪线边缘;在安集海大峡谷的赤色峭壁前,爸爸紧紧搂着小儿子的肩膀,一家人对着苍茫天地发出同样的惊叹;在江布拉克无边的金色麦浪里,我们追逐嬉笑,拍下的每一张合影里,每个人的笑容都那样真切而明亮。临别那天在校门口,大儿子朝我们挥手,眼里闪着泪光,嘴角却努力上扬。那一刻,站在我身旁的儿子的外爷外婆悄悄抹起了眼泪。

自那以后,我手机的天气列表里,便悄然多了一行永恒的牵挂。那串曾只在地理课本上见过的经纬度,如今是我每天清晨第一个寻觅的名字;这座我们全家一起走过、看过、感受过的城,也因儿子的驻足,彻底褪去了遥远与陌生,变得具体而温热。

入秋后,新疆的天气转凉得格外快。第一次看见“雨夹雪”预警时,我几乎是立刻拨通了视频。镜头那端的他,裹着新买的厚外套,脸上漾着青涩而明亮的笑意:“妈,别担心,学校暖气早开了,我穿得可厚了。”我却仍是絮絮叨叨,将那些叮嘱翻来覆去地说——多喝热水、雪天路滑、记得戴帽……他耐心应着,末了,反而安慰起我:“乌鲁木齐的雪可漂亮了,像鹅毛一样,周末我拍给您看。”挂了电话,我仍对着天气图怔怔出神,想象他在雪中行走的样子,担心他会不会滑倒,耳尖会不会冻红。

儿子的日常分享,让这座城在我心里一天天丰盈起来。他说食堂的手抓饭香浓扑鼻,胡萝卜与羊肉炖得烂熟,米粒吸饱汤汁,暖胃更暖心;他说周末与同学逛大巴扎,满目是流光溢彩的挂毯、堆积如山的干果,商贩的吆喝声里浸着异域的风情,烤包子的焦香混着葡萄干的甜,教人舍不得走;他说黄昏时,立在宿舍阳台,能望见远方的天山——雪峰沐着金红色的夕晖,静谧而雄浑。这些细碎的片段,也让我的牵挂落到了实处。

每次视频里,那个笑眼弯弯的少年,脸上尽是青春的朝气,看着看着,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却也泛起一丝酸楚。暖的是,他已渐渐适应远方的生活,结交了新友,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酸的是,那样冷的天地,他第一次离家,便要独自应对所有的寒暑与琐碎。那夜,我翻出他儿时的相册,看着那个曾寸步离的小身影,如今已长成奔赴千里之外的大学生,眼眶不由地湿了。

如今,我的手机相册里攒满了乌鲁木齐的影像——有他拍的校园雪景,有我搜来的大巴扎风光,有天山的晨昏,还有各式美食的特写。闲时翻看,仿佛就能离他近一些,再近一些。每当身边有人聊起新疆,我总会不自觉地侧耳倾听,将每一个与乌鲁木齐有关的字眼,如藏宝般收进心底。

乌鲁木齐的风霜,仍在天气预报里日复一日地更迭;我对他的惦念,亦在晨昏交替间愈加深沉。这座曾经遥远的边城,因儿子的驻足,成了我心头最柔软的坐标。它的温度,藏在每一次天气转凉的忧心里,藏在儿子分享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里,藏在我无时无刻的祈祷里。愿远方的他,在乌鲁木齐的风雪中安然成长,在青春的岁月里勇敢绽放。而我,会始终在这里,守着这份因爱而生的坐标,静静等待每一次重逢的晨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