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楼的故事

2019-09-10 11:03:17 作者:滕跃堂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滕楼在我市的北部,距离市区20多里的路程,是裴营乡一个村级单位,却因滕姓聚居,以氏为名,为世人熟知。

  楼是滕氏的桑梓之地,滕氏一脉在此繁衍生息,已延续五百多年之久。

  明朝正德元年,为避战乱,滕鹏和滕升兄弟俩人自汝州侍郎庙逃荒至邓县北石栏井集(后叫公议集),看到这里土地开阔,渠水清澈,鸟语花香,很适合生活居住,就结庐掘井,在窦穆渠南定居下来。兄弟两人在此娶妻生子,过上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他们都是外来户,但是哥俩不慕虚荣,礼仪待人,喜宾客,乐善好施,在乡邻之间赢得良好的口碑,在公议集扎下根基。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夏季遭遇洪水,兄弟二人的房屋损毁严重,迫不得已移居窦穆渠东。第二年春,建楼于此,以效古圣先贤之大德,并非炫耀乡里。后人以楼命地,以姓命楼,呼为滕楼。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土匪和盗寇日益猖獗。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奉邓州知府孙泽盛的口谕,滕楼民众修寨子于渠西,以防“土寇”张三崇和张显吾之掠夺,滕楼街南北走向,逢单开集,明末清初战乱频繁,滕楼寨墙屡经修复。

  南滕楼,北花园,东柏林,西竹圃,溪流潺潺,杨柳依依,群芳发而香飘,佳木秀而鸟鸣,霜花红叶,素裹银装,四时之景也。喇嘛制龙地,对面四座庙,古槐悬大镛,翠柏藏墓表,碾盘承石拱,一步两孔桥,杨四看虬龙,苍穹横老枣,乃古滕楼之八景也。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逢中秋佳节,知府程鹏来游滕楼,滕氏望族在滕楼的亭子上摆夜宴款待贵客,知府大人酒之正酣,诗意大发,遂挥笔题词:“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邓州第一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64年)春,兴办社学,培养后人,受到当时知府潘庭楠的赞许。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四月,悍匪任柱子率众犯邓,来攻滕楼寨子。滕楼大寨刚刚整理加固,池深墙高,环清流于周匝,架铁炮于四门。任柱子攻寨,遇到滕楼乡勇和民众的顽强抵抗,任柱子遂用炸药毁楼后逃遁。痛哉:巍峨大寨,毁于一旦。然而,楼去名存,滕楼作为一个地名被永远保留下来。

  滕楼庙会兴盛一时,先后有五处:正月十六三霄娘娘会、正月二十五火神会、二月十五老君会、三月三祖师圣诞会和四月一日谢神会。庙会之日,盛况空前,男女老少,熙熙攘攘,笑语朗朗,或焚香跪拜,或折花求子,可谓热闹非凡。其间,笙箫鼓乐,戏曲杂耍,狮子旱船,高跷洋片,鞭炮烟花,昼夜不息。滕楼盛产芝麻,昔日油坊二十五家,“清香麻油”驰名全国。清康乾盛世,商家云集,油行四海,饼发九州岛,极盛一时。滕楼民风淳朴,滕氏子孙以孝为美德,敬老慈幼蔚然成风,人人争相效仿,一时传为美谈。

  滕楼自古重视教育,清嘉庆年间开始办社学,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拆滕氏宗祠建滕楼小学,后于公元1941年成立滕楼中心学校,前前后后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滕氏子孙饱读诗书,走出滕楼,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设立滕楼乡人民政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改建滕楼人民公社,辖八个大队,四千余户,二万余人。滕楼公社创建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农修厂、面粉厂、烟草站、粮库、供销社、信用社、医院、汽车站、食堂、茶馆、照相馆、影剧院和农副产品收购站等应有尽有,可谓店铺林立,市场繁荣。

  之后,滕楼公社被撤销合并,滕楼村归裴营乡管辖。滕楼经历了513年的变迁,旧貌换新颜,如今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生活富足安康,滕楼人民正满怀希望地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