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文化名城的靓丽名片——浅探彭而述父子两代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2020-03-17 09:28:57 作者:彭经国 彭华正 来源:
分享到:

世世代代的邓州人创造了和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灿烂,兼收并蓄的邓州史话,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雄浑而深厚,浪漫而飘逸。

文化凝聚历史,历史烛照未来。在众多先人创造的厚重历史文化中,彭氏也是重要的一员。今天,站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高度,热切期盼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邓州彭氏尤其是其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发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品牌。

邓州彭氏先人在近代的历史文化影响

邓州彭氏是天下彭氏一支,明朝成化年间自江西新余县迁至邓州彭桥。家族传承根据相关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商代,难得的是,族谱资料数千年未曾断绝。明清时期,邓州彭氏的家族史上,彭而述、彭始抟父子两代是一个巅峰,他们或从征有功,声誉远播;或为文有名,华章流传;或两者得兼,荣耀一时,在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成为族人乃至邓州的骄傲和自豪。这两代形成的声望和家风学风对邓州彭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子孙人才辈出。包括清末进士、民国参议员彭运斌等,这个家族自明末以后,先后有5人考中进士,15人考中举人,另有贡生、监生、太学生及文武秀才148人之多,对整个邓州的文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

彭而述,字子籛(1605年—1665年),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进士,任阳曲知县。入清后,经英王阿济格推荐,历任湖广督学、提学佥事、永州道参议、贵州巡抚、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等职,官至从二品。他素有奇志,文武兼备,一生著述甚丰,然大量遗失,现存世的有《读史亭诗集》十六卷、《读史亭文集》二十二卷、《明史断略》四卷、《读史新志》《读史异志》《读史别志》《禹峰先生文集》二十四卷、《禹峰先生诗集》十五卷、《彭禹峰诗选》一卷等,分别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河南图书馆等地,在当时文坛有“江北十子”之一的美誉。清初,他自湖北、湖南、两广转战云贵,在西南边陲带兵近20年,颇有军功,为清廷平定西南边疆统一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清史稿》有专门记载。他一生交友甚广,曾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龚鼎孳和陕西肃州兵备按察司副使杨问奇,进士、散文家汪琬,崇祯进士戴明说等均在他逝世后为其撰写了墓志铭;他与同为邓州人的崇祯朝兵科给事中、南明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的李永茂是儿女亲家,并为李书写祭文;他与历史名人王铎、周亮工等人交谊深厚,留下大量来往诗文。

彭始抟,字直上(1645年—1732年),号方洲,彭而述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浙江学政、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职,官居二品。今所谓帝师即指始抟。他任御史时,敢于直言,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他著有《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行于世。他任职浙江学政三年,公正廉明,敬业尽责,康熙皇帝御笔钦赐“公明尽职”四字嘉奖其品行。康熙朝进士改庶吉士王士俊、鲁曾煜在他逝世后,均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邓州彭氏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

历史必将过去,而文化和精神将会永存,邓州彭氏先人留下的丰富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今天,邓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就需要广泛深入地挖掘邓州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以彭而述、彭始抟为代表的邓州彭氏先人创造的那段不平凡的家族历史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能够再次呈现,必然使彭桥这个偏远小镇的声名远播。

回望邓州彭氏的历史,许多历史事实都依旧具有鲜活的意义。比如,彭而述幼年丧父,母亲24岁而寡,孤儿寡母,万般窘迫,苦苦支撑,教子上进,终有所成,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不畏艰难,振兴家道的励志典范。比如,而述长女14岁面临强盗威武不屈,骂贼而死,烈节昭彰,被名人作传以记之,这是一个弱女子舍生取义的典范。比如,彭而述、彭始抟、彭始起一门两代三进士,以及他们身后的彭应元、彭运斌两进士,这是一个家庭学风浓厚,积极进取的典范……很多故事真实而励志,久传而不衰。彭而述在戎马倥偬中笔走龙蛇,为陈良知州编纂的《顺治邓州志》写序言;彭始抟获悉知州尹椿重修儒学,欣然写下《重修学宫记》,期望读书人“日新月盛、争自濯磨”。真是身在边陲心系桑梓,人在朝阁,梦萦故里,忧乐天下,启迪后人,高尚品格,堪为楷模。彭桥(原名彭家桥)乃是彭氏族人斥资修建。邓州彭氏与彭桥镇、与邓州的历史紧密连在一起,无法分割。彭氏历史文化深蕴在邓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成为邓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把上述邓州彭氏历史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挖掘展现出来,将使邓州更有无限的历史韵味,对我们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也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