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十万校油泵大军中,有一个从业者叫王邓生。他当过正式职工,后来下海成为校油泵队伍中的一员,二十年来,他不但收获了财富,还收获了许多比财富更珍贵的东西。
人生抉择
王邓生幼年失母,但他父亲很能干,挣到了不少钱。后来,因为买了假银圆,赔了个精光。因此王邓生饱尝了过日子的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挣钱,王邓生暑假卖西瓜,去砖窑干活;冬天放寒假了,去城里公疗医院北边的桥头卖甘蔗。凭着他腿勤嘴甜人实诚,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后来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上中学时王邓生玩命地学习,算是个学霸。他明白,如果考不上学,他那样的家庭情况,一生恐怕就没啥指望了。初中毕业,他如愿考上了中专。毕业后,赶上最后一批分配,分到乡里的粮站,算是有个铁饭碗。他心里很激动,对新生活充满向往。
可现实又兜头给王邓生泼了一盆凉水。当时的工资每月不足三百块,还一连三四个月发不出。分配时如果能交上几千元调剂费,女友就能分配到邓州。结果因为出不起这几千元,女友分配到邻县老家。按那时的政策,俩人再想要调到一起,几乎比登天还难。怎么办?
王邓生十二三岁时,就听说东院家的三哥因为外出校油泵,在邓县城买了私家小院;西院大户的六儿子出门校油泵没两年,开着小轿车回来了;一时搅起满村风雨,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校油泵能挣钱的概念,在王邓生和小伙伴们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邓生犯了难:丢掉十年寒窗辛辛苦苦换来的稳定工作,去干没有保障的事,总觉得不舍。可守着这样一个饿不死也撑不着的工作,啥时候是个头呢?
在他犹豫的时候,粮站因粮食经营向个体开放,加上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有消息说不久就会大裁员。他初三时的老师鼓励他,学到的知识到哪都有用,只管大胆地走出去,破釜沉舟闯天下,争取干一番事业。刚好他姐夫外出校油泵,已在山西站住脚,眼下需要人手。他横下心来,决定下海创业。于是办了个停薪留职,跟着姐夫校油泵去了。
三年学徒
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对学习校油泵的王邓生来说,还真贴切。王邓生来学校油泵技术之前,压根就没想到这辈子会和修理行业打上交道。王邓生当上学徒后,吃苦耐劳。王邓生在读书学习上有天赋,在动手操作上却先天不足。尽管他白天总干最多的活来练手,钻车底,拆水箱,取油泵,拿油嘴,一天下来一身灰土,满脸油渍;晚上,看专业书籍,思考白天遇见的问题。就像驾驶员中有极个别人是天生的路痴,王邓生对于校油泵简直是弱智。别人一看就会的技巧,他反复琢磨,仍迟迟不得要领。
王邓生的姐夫也是他的师傅,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学习校油泵只用了三个月就自己开店了。王邓生的姐夫,性子躁,爱发脾气,没耐心。一年下来,渐渐对王邓生失去了信心,恨铁不成钢,于是就有了冷嘲热讽。“秀才又把营生做砸了!”是做师傅的口头禅,说话时那鄙夷的表情,那种对稀泥糊不上墙的失望语气,让王邓生多少年后想起来仍脊背发凉。
此时的王邓生有两个心思。一是把手艺学全面,不仅是校油泵,还要掌握各种车型全面的修理技术。连姐夫也不会的技术,他就找在临近开店的河南老乡学,向过路修车的司机师傅学。他还要学到门店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为自己的将来奠定比较厚实的基础。第二,抓紧解决开店所需的资金问题。姐夫不理解他的心思,后来给他的工资反比上年少了1000元,大概是想让王邓生自己打退堂鼓,回去继续上那半死不活的班去。
三年很难熬,但终有熬到头的时候。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学习,王邓生自认为学到了该学的东西。当然,更多的还要到实践中学习提高。
慎重选址
打算自己开店了,王邓生一方面积极筹措开店的本钱,另一方面就是找一个适合自己校油泵的地方。在当时信息还不灵通,跑店(行内人叫找门市为跑店)是个辛苦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跑店的目的就是找一个竞争不太激烈,当地货运车辆增长又比较快的地方。如果在一个技术上比较成熟,人脉广,市场口碑也好的竞争对手附近开店,就好比在巨轮旁边撑小船,弄不好会翻船的。适合开店的地方必须靠自己去发现,去决断。
王邓生出门找店铺的合适地点,前后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整个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从乌海市到锡林郭勒盟,一座座县城的外环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大的城市,像省会或地级市,不在他的考虑之列,他要找的是有些人看不上眼的县城。到个陌生的县城,找一家一晚二三十元的简易旅馆住下。接下来就带个手掌大小的笔记本去丈量马路。城市的外环路附近,车辆进出方便,因此,就成了王邓生的重点考察对象。步行是主要方式。遇见修理厂,碰见司机,凡是和汽车运输相关的人,王邓生都会递上家乡产的华贵烟。和人搭上话,也就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当地车型和数量的多少,是长途运输还是短途散跑等,据此推算校油泵的业务量,还有当地的民风民俗是否淳厚。
王邓生要创业了,他大哥亲自为弟弟做了双皮鞋。鞋太重,也可能尺码不对,有些磨脚。一天走下来,脚上就会起泡。于是,他买了双合脚的布鞋,皮鞋呢,舍不得扔掉,偶尔还穿一下。
再后来,他来到现在开店的这个城市。那天忘了换下皮鞋,回旅店时脚上又起了几个泡。他找旅店附近的大嫂借针,大嫂很热情地说,你要补衣服吧,拿来我帮你缝。他说,不是,是挑脚泡。大嫂就说,那你可得把针用火烧一烧,不要让脚泡感染了,说着,立马找出针和蜡烛,这让出门在外的王邓生深受感动。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正是那位大嫂的热情,让王邓生坚定了把店就开在这个城市的决心:这里民风淳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