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比财富更珍贵

2020-03-17 09:12:56 作者:张宗成 来源:
分享到:

(下)

艰难起步

地方找好了,下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购买校油泵的设备(试验台)和配件的钱从哪儿来?当时校油泵的试验台,好的八九万元,普通的也四万元左右,配件需要两三万元,加上房租等七零八碎,门市开张至少需要七万元。王邓生自己三年积蓄不到一万元,剜窟窿打洞,借遍所有亲戚朋友,借来了一万元钱,父亲勉强凑了二千元。

他的准岳母,不愿意让闺女嫁到又远又穷的地方,尽管家境不错,但不肯拿出一分钱来。女友自己没钱,多亏她有个闺蜜,嫁到当地的名门望族,女友从闺蜜那里借来了九千元。

王邓生怀揣三万元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王邓生在北方那座陌生的县城里,租了房,接上了三相电。当时安装三相电要缴四千元的增容费,一切就绪衣兜里就剩三百多元了,还要请供电所的相关人员吃顿饭,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好让人家今后多多关照。那顿饭吃得王邓生心惊胆战,三百元勉强兜得住。王邓生问大家喝啥酒,客人一致说“喝好酒吧”。王邓生心里一沉,三百元,要喝好酒,一瓶酒都不够。刚到陌生地方才三四天,钱不够的话,连找个熟人借都困难。当时可不像现在,一个微信转款就能解决问题。王邓生一边与大家客套,一边思考怎样解决费用。最终,饭店伙计把酒送到酒桌上,王邓生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原来他们要的是当地出产的一种低档酒叫豪酒,就如同当年我们南阳的卧龙玉液,价轻力壮,很受欢迎。当地人“豪”“好”不分,吓了王邓生一大跳。那天,王邓生喝醉了,醉了整整一个下午。傍晚,下了场小雪,空气像凝固了一样,王邓生找出女友离别时送的IC卡,走了好远的路,才找到一个电话亭,给女友打了个电话,他哭了。

路在脚下

王邓生的生意在北方那座城市开张,正赶上山西、陕北、内蒙古煤炭经济的井喷,当地的车辆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他性情耿直、憨厚,待人平和,店铺经营效益很好,从刚开始的两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十余人。创业的第二年,王邓生把相爱八年的女友娶回了家。

王邓生在北方的那座县城里生根发芽了!让王邓生感到自豪的是,当地凡是和王邓生认识的人,也因为他的诚实、吃苦,转变了对河南人的印象,他结交了当地不少朋友。曾经一段时间,人们喜欢地域黑,河南因外出人口多,经济不发达,成了地域黑的重灾区。王邓生认为,每一个外出的河南人,都是河南对外的一扇窗口,都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为河南人争气。

王邓生有个朋友叫秦治国,两年前在县城附近国道边上盖了座门面,建房时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于是有意卖掉房子,秦治国原本打算卖16万,可14万也没买主。他和王邓生聊起这件事,王邓生帮助分析,那个地方离县城近,又挨着国道,将来肯定会红火,14万卖掉不划算,按当时的实际价值能卖19万。后来,秦治国干脆劝王邓生把门面买下,王邓生答应了。第二天,秦治国带着他媳妇来谈卖房的事,当问能出多少房价时,王邓生一口就说19万。苍天眷顾,后来,这座房子旁边修了高速路,而且高速路的上下口就在附近。门面升值了,但秦治国从不后悔,和王邓生的这次交易,俩人成了生死相托的好朋友。

成功之后的王邓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感谢和回馈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父亲一生沧桑,王邓生要让父亲过上幸福的晚年。大哥只要有需要,他就积极帮大哥选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王邓生上初中,包括上中专,姐夫对他的支持最大,是王邓生最尊重的人。姐夫遇到生意上的难题,王邓生不遗余力支持姐夫两次转行,前后支持五十余万元。村里镇里凡有捐助活动,他都积极参与。他说,中国的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虽然没有涌泉,但杯水还是有的。婚后有了孩子,他让妻子也辞掉了在家乡的职业,在北京专心抚养孩子成长,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王邓生支持妻子自费去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进修,妇唱夫随,自己也喜欢上了心理学这门课程。后来,王邓生夫妻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义务给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机票、食宿自费,场地的租用、布置,物品的购买,当地义工的补助,主要靠参与者号召朋友们义捐。至今,他们已在贵州怀仁和浙江临海等处,参加了多次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老天对王邓生是厚爱的。目前,相当一部分校油泵同行,都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期,原因是汽车的升级换代太快,加之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员工也越来越少。好在王邓生早已摆脱了家族式粗放经营的模式,引进了新的管理制度,加上他的人格力量,生意依然不错。他知道,校油泵和汽修的路不是走到尽头了,而是该转弯了,在这个该转弯的时候,他凭着多年的知识积累,在进行着有目标的探索。

经历也是财富,而且是更重要的财富。信誉、名声比财富更重要,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比财富更重要的还有对知识重要性的体验,有感恩的品德和对家乡、对别人的那一份爱,

从王邓生身上,我看到了邓州校油泵人的未来。我坚信,如果假以时日,邓州走出去的无数个王邓生,会在祖国各地,在不同的行业,继续演绎邓州人的成功故事,不断改变外地人对邓州、对河南的印象。(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