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传播,让口罩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
口罩源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的记载,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据此可知,在13世纪初,口罩已出现于中国宫廷。
19世纪末,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防止细菌感染。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研制纱布口罩后,口罩逐步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卫生用品。纱布口罩被淘汰之后,不管是2层口罩、3层口罩,还是活性炭口罩,制作的主要材料都是无纺布。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和可循环再用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保护地球生态的环保产品,广泛适用于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甚至在航空航天领域也用作防热锥体、喉衬;更是医疗卫生工作中一次性手术衣、口罩、帽、床单、一次性台布的主要材料。
说到无纺布,就不能不说到从我们邓州走出去的高级工程师、中国无纺布权威专家、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的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郭合信。
郭合信,1982年生于邓州市罗庄镇大寨村。1946年考入河南省省立第五高级中学(南阳市一高中前身),思想进步,学业优秀。1948年11月,驻守南阳的国民党军司令王凌云,通过诱骗裹挟3000多名初、高中学生南逃。途中,郭合信在地下党的影响和帮助下,于1949年4月,随邓州籍进步青年返乡。同年,邓县第二次解放,郭合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豫鄂干校,随大军南下,历任教员、助理员。十年军旅生涯中12次受奖,荣立二等功,并出席过中南军区群英会。1958年6月,转业到广州市工作,从此致力于中国的纺织工业,曾任广州化纤厂技术科长,广州第二化纤厂厂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丙纶纺粘法无纺布在世界上发展到高潮。郭合信为引进优质无纺布设备,从1986年开始,奔走于世界40多个先进国家;1994年10月,由郭合信任名誉会长的中国纺熔非织造布协会成立,多次组织企业到欧洲、日本和美国参加国际性的非织造布展览会;2006年,全国纺粘布的生产能力达81万吨,实际产量达53万吨,居全球之冠。
郭合信离休前,参与了三个化纤厂的创办,曾作为中国化纤无纺布专家到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丹麦等19个国家考察,并出席日内瓦世界无纺布会议,为中国化纤工业、无纺布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先后担任过全国无纺布协会副会长、广东无纺布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暨广州市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暨广州市纺织工程协会理事等职务,著有《化学纤维性能》《防粘法非织造布》等著作,其中的《纺粘法非织造布》一书,是行业内公认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后,由郭合信等老一辈无纺布专家和企业家开创的中国无纺布工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不仅有丙纶无纺布,还有涤纶、尼龙、聚氨酸(PU)、聚乳酸(PLA)以及双组分超细、多组分及差别化无纺布,生产速度已从每分钟100公尺到达500公尺以上,年产能力从一千吨到几万吨,生产设备90%以上为国内制造。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粘布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纺粘布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质量将会越来越高,市场将会越来越大,产量也必定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