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风干物燥的季节,水淋淋鲜活活的数十种蔬菜随你挑,而我爱挑带苦味的蔬菜买,譬如苦瓜、苦菜、疙瘩菜等。
就说苦瓜吧,我不喜欢家里炒苦瓜的做法。炒前要先用盐水淹浸一下切好的苦瓜片,炒时再把苦水滤干挤掉,有时还要揉搓一把,说是这样做吃起来就不苦了。我反对说:既是吃苦瓜,何必要去其“苦”呢,要那样还不如不吃。苦瓜生凉拌最好吃,吃起来清凉爽口祛火。我爱吃苦瓜,一是因为它是“苦口良药”,平时多吃点苦总是好事;二是那“苦”对我来说是另一种“甜”——正所谓“人讲苦瓜苦,我说苦瓜甜,甜苦随君意,不苦哪有甜。”翻阅资料得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一种多肽类物质,能与胰岛素相媲美,具有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苦瓜之“苦”能刺激味觉,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美容、抗癌的功效,堪称菜中君子。我把这个常识打电话告诉老父亲,他一向胆固醇高,血压高;我也告诉了姑姑,她有糖尿病。
对于菜蔬之“苦”我还有另一好感,在“酸甜苦辣”几种味觉中,听说过有喜酸好甜嗜辣者,独爱“苦”者寡,但我们大家又都知道一个常识:酸、甜会腐蚀牙齿,辣会刺激肠胃,唯独没听说“苦”会蚀牙坏胃的。食乃人之天性,吃“苦”无坏处,那为什么不多吃点“苦”呢?
谈起品“苦”,让我想起一本书来。前几年台湾的蔡志忠先生创作的漫画配哲理短语的一系列书在大陆畅销,其中有一本《漫画菜根谭》,它宣扬了一种人生哲学: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其意大体是说一个人倘能过咀嚼菜根的清贫生活,肯吃苦的话,那就是有志之人,能做成大事。咬菜根之苦“源于味觉体验”,在此被引申为“艰难”之意,寓意夸张到“苦不堪言”的地步。在这里,“苦”成为检验人毅力的一种标准,“吃苦”等于忍受“艰难”。毛泽东曾教导我们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话中“苦”是与“死”并列的,可见“苦”确实是众人不愿体验的,不然何以言怕呢?现代汉语词典对“苦”的解释是: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与“甘”相对。一个“苦”字沾上其他任何一个字组成的词都是让人不舒服的,诸如痛苦、苦水、苦海、苦果、苦难等等,就是换上一个快乐的字眼“笑”字也不会喜气起来,只会立时变成一个令人尴尬的词“苦矣”!
菜蔬之“苦”说来算是清淡的了,它们不比黄连苦,苦似黄连者大凡只可入药不可做菜。爱惜身体的现代人,出于保健养生的需要,是不谈那些微苦的蔬菜的。长期找“苦”吃,正像我们品橄榄,云南人吃的所谓橄榄,不是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橄榄”,它们是一种叫“余甘子”的野果——余味甘甜的果子,真橄榄云南人叫“青果”。“余甘子”品性同真橄榄,先是苦涩后是甘甜。
—言以蔽之:苦后总是甜,不论这“苦”是味觉意义上的,还是哲学之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