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圭和《邓公墓碑》

2020-12-25 14:38:52 作者:张宗成 来源:
分享到:

水有源,树有根。有一个说法叫“天下邓姓出南阳”,这说法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邓姓以国得姓,产生于位于邓州的古邓国;二是东汉时期邓姓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汉光武中兴首功之人,被称为二十八宿之首的邓禹。不少堂号为南阳堂、高密堂的邓姓都称邓禹为始祖。“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是邓姓南阳堂、高密堂等堂号的通用对联。

邓禹字仲华,生于西汉孝平二年(公元2年)十一月,卒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世居南阳新野,佐光武中兴有功,官封大司徒,又进封太傅、高密侯,死后谥元侯。邓禹原配李氏夫人,继配余氏、刘氏,子十三人。生于西汉孝平二年壬戌,卒于东汉永平元年戊午五月,敕葬洛阳北邙山。

北魏时期,尔朱荣造反入京都洛阳,杀王公以下官宦两千余人。当时邓禹的十九世孙邓献,是北魏颍川刺史,也在尔朱荣的屠杀名单之内,却幸运逃脱了。叛军因为未能杀掉刺史邓献,迁怒发泄,说要毁了邓禹的墓。邓献家人得知消息,于是赶紧秘密迁走了邓禹的墓。有文献记载 “遂迁公骸南归。”可究竟迁到哪里去了,说法不一:一说葬湘乡,一说葬济源,一说葬南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邓禹墓在哪里,成了一桩悬案。

直到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有一个湖南人邓圭到南召当了县令,在南召听说了邓禹墓葬于南召县的消息。家族的责任感促使他依据记载和传说,寻找北魏时由洛阳邙山南迁的邓禹墓。

邓圭叙说了他对邓禹墓迁址的推论:济源在北,与传说中的“遂迁公骸南归”不符,湘乡倒是在邙山之南,但距离太远,“南归”的“归”到何处也没法落实。只有南召距邓禹的故里不远,墓迁南召之说最为靠谱。邓圭又查找了相关的历史记载,有记述邓禹墓在县西十八里香炉山。于是他亲自实地考察,见墓前按山上大石如香炉形,其后山名清风岭,群山拱卫,是一处很不错的墓葬吉地。考察期间他还走访了不少当地的老年人、文化人。这些人说法一致,言之凿凿,这里就是当年邓禹墓迁葬之地,从而印证了他的推断。邓禹的墓地经过邓圭的实地考察和走访终于得到确认。

邓圭知道庐陵先祖景祥公在元朝时徙居湖南巴陵,是南阳堂后裔。因遭兵燹,族谱散轶,宗派没了遵循,自己是否邓禹直系子孙起初并不可考。直到立碑当年春,他的一个同宗族弟去伊阳当县令,给他带来了一本族谱,族谱记载庐陵一支为平寿侯后裔,平寿敬侯是邓禹的第四个儿子。于是确认了邓禹是他们的唯一世祖,平寿敬侯是他们的二世祖,终于理顺了本家族的源流关系。出于“不能自忘源本”的考虑,邓圭在邓禹墓前树碑纪念,此碑即邓圭亲自书写的《汉高密元侯邓公墓碑》,他在任职南召期间多次前去扫墓祭拜。

在碑文中,邓圭感慨“河流万派,莫非星宿发源,山之千垄千支,劈脉自昆仑。”碑文记述了邓禹的“里居生日嗣续,及仕宦官爵谥卒葬”等基本内容,和自己寻访先祖邓禹墓的过程以及立碑原由(碑文录自《清乾隆南召县志 卷之四 艺文志》),碑文记述层次清楚,判断有理有据,语言简练明白,实为碑文中的佳作之一。

读邓圭的《汉高密元侯邓公墓碑》,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一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学习家族传承中伟大人物的业绩贡献,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让家族精英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二,要有认真求实的精神,注重调查研究,不轻易对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这符合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感谢邓圭,为天下邓姓找到并确认了邓禹墓南迁后的具体位置,更为南阳留下了这样一段珍贵的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文学和历史的遗产,留下了对历史求真求实的榜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