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邓县系列故事

2021-01-06 10:40:32 作者:王林森 来源:
分享到:

战局巧设 困敌瓮中

新生邓县人民政权一系列军政攻势的胜利,迫使分散驻守邓县重要关卡之敌迅速龟缩城内。伪国大代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宛西四县联防第二支队少将支队长兼邓县、新野联防指挥官丁叔恒率领13个民团13000余人困守县城。

邓县城在湍河南岸,有内、外两道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引刁河水灌入,河宽6丈,水深10尺;外城墙高3丈,土厚丈余。内、外城墙至城河之间鹿寨遍扎,地雷密布,500个明碉暗堡群立四周。另有5尺高的拦马墙,呈锯齿形状盘绕县城周围;外城百米以内2000余间民房全被拆除或烧毁,形成一片开阔地带,内外城门处又有瓮城,易守难攻。

丁大牙曾得意吹嘘:邓县城防“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解放邓县对于建设桐柏根据地具有关键作用。桐柏军区审时度势,决定以二十八旅主力担任主攻,八十六团担任助攻,从东、西两面实行钳形突击;以二十八旅之八十三团和八十五团四个连,分别于南阳和邓县西北方向警戒来援之敌;以骑兵连于湍河北岸白天往返游动,晚上广燃火光,布设疑阵。

1948年1月9日,二十八旅八十四团进驻邓县城南桥店,满目残垣断壁和余火未尽的民房,百姓失所、号哭连天。老百姓看到解放军战士冒着弹雨和浓烟,冲进火海救人灭火的壮举,深受感动,消除了恐惧心理向部队围拢过来,哭诉丁叔恒的罪行。当时兵临城下,民间流传一谣:“五个城门—齐关,大小生意全关店;没有米,没有面,城里活活饿死人。”民众生活异常困苦。

1948年1月11日,解放军战士分别在城东、城西挖掘堑壕、交通壕、掩体等各种工事。在地方干群的配合下,大量的箱子、柜子装满泥土,放在壕上,人在下面边挖掘边推进。城上的敌人只见箱柜近移和从地下往上翻土,却不见解放军的踪影,战士们称之为“土坦克”。经过4个昼夜的紧张挖掘,部队的城壕边、堑壕和交通壕纵横交错连为一体。

旅政治部非常重视对敌军的政治宣传工作,地方干部组织民团家属向城内亲人喊话。邓县籍解放军干部李孟岩(邓县构林乡岗岔楼村人,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跑到阵前向城内的同学——敌社会科科长李修杰喊话,宣传党的政策,劝其投降。

战士们则从堑壕中打出“缴械投降是唯一出路”“顽固抵抗,死路一条”“穷兄弟们,决不能替丁大牙卖命”等横幅标语,还押着俘虏王仞千向敌官兵喊话,宣传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劝其投降或起义,邓县守敌已成瓮中之鳖!

英雄破闸 攻破外城

解放邓县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四、五丈宽看不见底的城河,攻城的关键就是破闸放水,担任主攻任务的八十四团团长张世盖、政委阎东三决定先摸清水下底细。

三营九连二排战士郭永生自告奋勇,在严寒的冬夜毫不畏惧地跳进刺骨的冰水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扫射与手榴弹的轰炸,潜入水底,摸清了河底和水闸周围的情况。

当郭永生回到指挥所时,已冻得浑身僵硬,失去了知觉。团参谋长李智英赶紧给他盖上棉被,又撬开他的嘴灌了几口热酒,慢慢地他身体回温,舌头会转动了,汇报了探水的经过。

水闸在外城的东北角处,紧紧锁住内外城河里的水不能下泄。闸门是六、七寸厚的木板,两边用石条砌牢,闸门外垛土夯实,闸板内堆垛数层沙袋;有一个加强连的敌兵看守。

团首长决定于战前的1月12日夜晚破闸,岳西兰、李长有、王新安、于春文等7位战士组成由郭永生任班长的水手班,在炮火掩护下,由一连政治指导员苏有信带领,携带炸药,潜涉过寒气袭骨的冰河,于当夜4时半爆破成功,河水像怒吼的恶龙冲向泄水渠,翻滚而下。

1948年1月15日(农历丁亥年腊月初5日)17时,两颗信号弹升空,总攻的炮声打响,以苏有信、郭永生为首的水手从大东门南边城墙和城壕向外凸出的拐角处,跳进半人深的冰水中,迅速架好浮桥。冲锋号嘹亮地响着,第一梯队第八连、第二梯队第九连奋勇跃进。由于水宽、桥长、人多,把桥压进水中,人在桥上,水没膝深,有的战士干脆跳河趟渡。水手用肩扛桥当桩子,有的同志牺牲了,旁边的战士立即顶上,冒着敌人的猛烈扫射,硬是在冰水中坚持一个多钟头,保证了担任主攻的第三营指战员全部冲过了外城河。

八连副排长邢金元、班长王俊杰在浓烈的硝烟中登上城头,立即向两翼展开,巩固、扩大突破口;战斗英雄朱立田带病上阵勇打猛冲;战士赵吉祥握着一颗手榴弹缴了敌人一个班的械;胡太根的耳朵被子弹打穿,血流满面,坚持不下火线;卫生员邢书生空手夺了敌人一支匣子枪。突击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并冲入设在邓县双忠中学院的敌第十团团部,消灭了一个连的守敌。

当敌人仓皇逃至内城东门时,内城守敌却传出丁叔恒“只准死守,不准退却”的命令,敌十团团长张恪三被击毙于乱兵中。

八十六团七连主攻西门,由于缺少重武器,城楼、暗堡、地雷阵地大部没有摧垮,伤亡很大。紧急时刻,四连连长杨照明从城西北角钓鱼台率先攻入外城,七连随之从大西门旁边攻入,打死了敌七团团长李华云。

炮火的光亮照得黑夜如同白昼,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守敌少数退入内城,大部做了俘虏。1月15日傍晚,八十二团、八十三团和兄弟部队相继攻进外城,并抢占巩固了攻打内城阵地。

摧枯拉朽 邓县解放

1948年1月15日下午,解放军攻占邓县外城后乘胜向内城发起攻击。战士们打通内城墙附近的民房,隐蔽前进到选定的突破口,八十四团九连率先从内城东北角攻上城头,立即向纵深发展,一个冲锋打到南关街。紧接着各部先后攻入内城,经过3个多小时的短兵相接,于1948年1月16日6时全歼守敌。

外城被攻克之时,丁叔恒在通往城北夹道内的地下指挥部,一面向华中剿总白崇禧发电求援;一面召开军政要员紧急会议,貌似庄重地宣布:“丁某誓与县城共存亡,以报答党国养育之恩,哪位兄弟敢三心二意动摇逃跑,就地枪决!”

会后,华中剿总电到,令丁叔恒死守邓县。县警察局长盂昭铎和社会科长李修杰揣摩透丁叔恒心思,便搀扶着丁叔恒,在王乾一、盂继华、汪海涛等人和事前安排好的保镖连护拥下,穿过夹道,跨过特制浮桥,出城北逃。战后民间有歌谣曰:“守丁一万多,解放军来了乱哆嗦。丁大牙诡计多,抛下壮丁他跑脱。”

邓县机械厂老工人赵湍泽回忆:当时他住在南关街铁工厂,县城解放的当天晚上,他隔着门缝看到:胜利后的解放军战士虽然很疲惫,但有说有笑十分乐观。一个个抱着枪坐在街道两旁休息,穿的棉裤都湿透了,但他们不入民宅,不惊扰百姓。第二天早上,满街的战士不见了,后来才知道:部队天不亮就悄悄转战他乡了。

邓县战役是桐柏军区部队,在刚刚经过长途行军作战未作休整补充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坚战,共歼敌13个团,毙、伤、俘敌130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邓县守敌虽非正规军,但相当顽固;其中的4个“机动团”装备和正规军差不多,所以解放军战士们编了顺口溜:“走七州,打八县,没见邓县真捣蛋”。

邓县战役的胜利是创建桐柏根据地的“奠基礼”,受到大军区“为人民立了大功”的来电表扬,并收到了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共中央亲拟电文“刘、邓、李:庆祝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的贺电。

破城后,邓县地下党员孙鼎与桐柏三分区党委取得联系,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带领地下党员动员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邓县战役的胜利,解放军在桐柏地区不仅打开了局面,而且站稳了脚跟,全区相继建立起20个县级政权,革命斗争形势蓬勃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