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桥后方医院

2021-07-06 17:21:12 作者:曾权伟 来源:
分享到:

前线勇士在与敌人浴血厮杀,后方战地医院医生紧急救治伤员。这不是在拍电影,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此事发生在60多年前第二次解放邓县的战斗中。

往事如烟。几天前,听说刘集镇李谦桥村,曾经在解放邓县时建立过战地后方医院,这段辉煌的历史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通过寻访几位后方医院的知情者,我才知道了这段历史。88岁的李元章和81岁的李梦一两位老人,李元章当时13岁,在后方医院负责护理伤病员;李梦一当时7岁,负责为伤病员端茶送水。两位老人虽年逾花甲,但思维敏捷,对亲历事件记忆犹新。

在第二次攻打邓县城的战斗中,豫鄂干校进驻龙堰乡歪子街作战勤,伤员们从前线抬下来,换药、包扎后,再往刘集镇李谦桥后方医院转运。李谦桥位于邓县东南35公里处,毗邻湖北省襄阳市,往南500米就是湖北省的文岗村。由于李谦桥村战略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所以当时解放邓县攻城的中原野战军首长,将李谦桥村选为后方战地临时医院。

当时的李谦桥村是个行政村,村民有2000多人。战地后方临时医院决定在李谦桥村建立后,村民欢呼雀跃,都想在解放邓县的战斗中,尽己所能为解放军做出点贡献。因为是临时医院,当地政府倡导有较好房屋的村民主动腾出,临时安排伤病员。伤病员住在谁家里,就由这户村民负责照顾伤病员的饮食起居,伤病员病重及时通知医生。医院的伙食由部队负责,分为大灶和病员灶,由伤病员居住的户主负责给伤病员打饭、喂饭。

为做好伤病员的救护工作,李谦桥村广大民兵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全村18岁以上的青壮年组成了担架队,4人一组,村民李华荣担任民兵队长。从邓县抬回伤病员,因当时没有正常的公路,担架队员只能靠着两条腿,从龙堰、构林、魏集辗转把伤病员抬到李谦桥村。有一个民兵担架队,为把一名重伤员及时抬回到后方医院救治,路上没有喝一口水、没有歇一次脚,当把这名重伤员抬到后方医院时,主治军医告诉他们,如果再耽误一会儿,这名重伤员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听完军医的话,他们像吃了安眠药一样,全部躺在地上睡着了。七十多里的路程,道路坑坑洼洼,难走程度可想而知,他们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干粮,就是铁打的汉子也承受不了。

据81岁的李梦一老人介绍,当时医院总共有6名军医,6名军医负责为伤病员换药、包扎、紧急救治等医护工作。每天工作量相当繁重,不分昼夜、任劳任怨救治伤病员。村民李远长是打杂的,哪家居住的伤病员或军医有啥事情,他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帮忙,重伤员需要截肢,他和村民护理队不怕脏,也不恐惧,把截肢弄到指定区域掩埋。村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成立担架队四个排,担架120副,每个担架队4名队员,接到接送伤病员的命令,就到邓县前线抬回伤病员及时救治。先后共接收轻重伤病员300多人。有些重伤病员由于病情严重或恶化医治无效牺牲后,埋葬在村南的砖窑旁。埋葬烈士遗骨时,都会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墓碑上写着牺牲战士的名字、职务、籍贯等。解放后,这些被暂时埋葬在李谦桥村的烈士遗骨,被政府统一迁埋于邓州市烈士陵园。

在解放邓县的战斗中,李谦桥村民先后组织300多名身强体壮的民工,编成120副担架,运送伤员300余人,掩埋烈士50余人。李谦桥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为解放邓县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