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正是扬帆时——彭桥镇脱贫攻坚工作掠影

2020-11-10 11:50:13 作者:李永先 通讯员 王英伦 来源:
分享到:

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滞后,这是大多数人对彭桥镇的印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面对中楼、丁北、赵河和林山4个贫困村803户贫困家庭的2437人贫困人口的严峻形势,彭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域实际,根据上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和要求,紧盯目标任务,干群一心,攻坚克难,截至目前,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01户贫困户和2121人顺利脱贫,谱写出一曲脱贫攻坚工作的壮歌。

路畅通 百业兴

“以前,街道车辆通过时尘土满天飞,生意都无法做,现在路面既宽敞又平整,灰土没了,生意也好了。”在彭桥镇,饭店老板赵光献高兴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畅通了,兴镇富民才能落到实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彭桥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把修建道路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先后采取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的方法,新修和补修道路20余公里,如今全镇通村入户预计新修建70公里的水泥路,正在加紧筹备,部分村已经开始施工。

“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步伐向前赶,值得一提的是,彭桥镇今年仅修路这一项工作,超过了前10年的总量,是修路最多的一年。”该镇副书记郭平说。

出路好了,各村发展经济的势头强劲起来,养殖、种植、加工全面开花,不少在外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办起了企业,不仅就近安置了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贫困家庭收入,而且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活力。像柏林村的箱包厂、锂电子厂在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调结构 促增收

地处偏僻,产业单一,这是严重制约彭桥镇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该镇在落实好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着力围绕烟叶种植、蔬菜种植,支持和鼓励贫困村、贫困户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助推转型升级,多渠道、多方法变“输血”为“造血”,激励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摘帽”。

“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幸福生活,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该镇丁冲村已光荣脱贫的贫困户李显双说。

1961年出生的李显双,自己患长期慢性病,妻子因结肠癌2016年去世,没有儿女的李显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心。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展开,在镇、村干部的开导下,颓废的他振作起来,他找到村里要承租土地,种植了30亩的烟叶和20亩的马铃薯,一年的纯收入就达到5万元。

鼓起了钱袋子的李显双,现在逢人就说:“眼下,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只要不怕吃苦,自己肯干,拔掉穷根子,走上致富路,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产业结构的调整,烟叶大面积的种植,加上蔬菜、香菇等特色种植逐渐被群众接收和认可,土地增效,种植户增收,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彻底改善,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都满怀信心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改“三貌” 奔小康

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贫困户的精神面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实际上关系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效。

林山村是贫困村,摘下贫困村帽子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晓敏有话要说:“过去,村里连个像样的道路都没有,遇到雨天村民下地干活,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水,更别说收获的时候,车辆根本到不了地头,全靠肩挑背扛。看看现在,不仅生产道路好了,而且人也省力多了,这扶贫真是扶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同样,在镇里的不懈努力下,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的丁北村,村党支部书记丁随生也很开心:“村民都吃上自来水,卫生习惯也培养起来了,乱倒垃圾的现象不见了,村里安排的贫困劳动力公益岗,打扫起卫生也减轻了负担。成风化人,成风育人,移风易俗成了风尚。”

“扶贫就要真帮真扶,全镇无论是‘两不愁三保障’,还是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和相关政策,都抓在了点子上,落在了关键处,做到了问题整改精准,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效果真实。譬如,今年考上大学的10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基金资助,这也是彭桥镇作为‘帝师之乡’历来的传统。”彭桥镇党委书记姚进儒说。

风劲正是扬帆时。正是基于彭桥镇在各项工作中,通过“追踪没有干完的活儿,追查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是脱贫攻坚工作有了如此真实的成绩,营造出干部群众齐力同心,干事创业的蔚然风气。

分享到: